本網訊(記者 王春燕) 5月16—17日,“第二屆中非文明對話大會”在京召開,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非洲發展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致辭,并向非洲學者贈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4卷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甄占民主持開幕式。
積極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高翔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嚴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需要經濟科技力量,更需要文化文明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立足時代特征和人類文明發展方向,致力于克服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面臨的阻礙,深刻回答了“人類社會現代化之問”,為促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注入了強大信心與力量。
高翔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了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務實路徑,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中非文明交流互鑒開辟了廣闊空間。中非要共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不斷構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文交流合作網絡,豐富人文交流合作內容,打造樣態多樣、行之有效的人文交流合作渠道,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深入開展中非歷史觀、文明觀交流和研討,深刻總結中非發展歷史經驗,增強對彼此歷史和文明的理解認知,共同講好中非歷史故事、中非文明故事,為新時代中非友好合作行穩致遠汲取歷史養分、夯實思想根基,推動中非攜手走向未來。中國支持非洲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同時愿與非洲兄弟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機遇,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非互利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甄占民主持開幕式。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和非洲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點。與會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開辟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非洲國家正在探索符合非洲現實、擁有非洲特色的本土現代化道路,正在加速建設的非洲大陸自貿區,標志著非洲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和非洲在現代化道路探索與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劉豫錫致辭。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劉豫錫認為,中國和非洲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并且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開啟了承前啟后的新時代。中非發展優勢高度互補,互利合作前景廣闊。中非雙方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攜手走在世界的前列,為南南合作和全球發展合作樹立了典范和樣板。

非洲聯盟駐華代表處常駐代表拉赫曼塔拉·奧斯曼致辭。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非洲聯盟駐華代表處常駐代表拉赫曼塔拉·奧斯曼表示,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大陸,中國式現代化激勵和鼓舞著正積極推動現代化和自主發展的非洲國家。非盟希望能進一步與中國加強合作,推動中非文明交流對話,在互學互鑒中不斷分享彼此的發展經驗,攜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南蘇丹共和國駐華大使昆巴·蒙代致辭。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積極支持非洲國家獨立發展,并從不干涉我們的內政。”南蘇丹共和國駐華大使昆巴·蒙代說,中非在很多領域開展了合作。在中國的幫助下,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進步,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對于非洲來說非常重要,非洲國家全心支持這些倡議,相信這些倡議會進一步推動中非關系的發展。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彼得·卡格萬加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和非洲的現代化是兩個不同文明、不同路徑的現代化模式,但卻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方向。非洲從中國式現代化中受益,未來希望能從中國汲取更多發展經驗,共同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實踐平臺。學者表示,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為中非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相信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中非民心相通、文化互信、文明互鑒將會更上一層樓,真正實現中非共同發展的愿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認為,應秉承正確的義利觀,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合作。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尤其是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得到了多數國家的認同,但是“一帶一路”建設在現實中也面臨著認知層面的挑戰。“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非之間的合作,既不是純粹的商業合作,也不是純粹的對外援助,而是一種特殊的發展導向型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下的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積極改變非洲人的生活,幫助非洲減少貧困、實現經濟復興。”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孔子學院副院長章明提出,馬里—幾內亞跨國鐵路、乍得—喀麥隆輸油管道等一系列跨國互聯互通項目將非洲國家聯系在一起,蒙內鐵路、馬普托跨海大橋、拉各斯—卡諾鐵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加強了原材料產地和工業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了人員流動,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未來,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在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院長劉倩看來,一要堅定不移以互聯互通帶動非洲內生性增長;二要推動“一帶一路”與非盟《2063年議程》對接,與非洲各國發展戰略對接;三要抓住綠色合作機遇,繼續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尤其要加強數字經濟合作,推動數字‘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向非洲學者贈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4卷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會議由中國非洲研究院主辦。中非學者圍繞“全球文明倡議與中非文明互鑒”“非洲統一組織成立60周年與中非友好關系”“中國和非洲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非洲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