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口頭文學在媒介變革中的傳承與發展
      2025-06-03 來源:社科院專刊總第770期 作者:朝戈金
      分享到:

        朝戈金(民族文學研究所)

        “民間文學”不久前重新回到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專業目錄中,引起學界熱議。一般認為,國際上的民間文學學科的開端,以19世紀上半葉德國格林兄弟的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為標志。中國的民間文學學科建設,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起步的,其標志是北京大學《歌謠》周刊的創辦。今天回看中國民間文學的發展軌轍,可以用起點高、格局大、影響遠來概括。該刊的倡導者和編輯者,為劉半農、沈尹默、蔡元培、沈兼士、林語堂、顧頡剛等學界名流。他們的學養和能力,令中國的民間文學研究,不僅在出臺時便聲勢煊赫,而且在隨后的發展中成績不俗。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1927)和鐘敬文的《中國民間故事型式》(1931)等,就不光有范式意義,代表了當時中國口頭文學研究的水準,并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中國學術界曾有“平民文學”“民間文藝學”“口頭文學”和“民間文學”等不同叫法,指稱的都是民眾口頭創編和傳承的文學。由于強調的側面不同,所以稱呼各異。在區分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的語境中,產生了與“貴族文學”相對的“平民文學”。在強調口頭文學與其他民間文藝樣式具有連續的譜系關系(如曲藝等)時,“民間文藝學”似乎就是更好的選擇。在著意從藝術創作媒介工具角度做出區分時,用“口頭文學”以區分與之相對的文人寫作的書面文學。用藝術生產者的社會文化身份來劃界時,“民間文學”就是明智選擇。“民間文學”這個命名,具有鮮明的新中國時代特征。口頭文學這種偏重于媒介技術層面屬性的稱呼,在與民間文學強調文學生產者社會文化身份主張的比較中,不占上風,進而被束之高閣。在國際學界,民間文學的稱呼也比較多樣。Folk literature(民間文學),oral literature(口頭文學),verbal art(語言藝術或言語藝術)等,獨出機杼且長期無法定于一尊,亦屬理有固然。

        在研究民眾的口頭藝術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時,必須將其置于具體的行動主體語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闡釋其內涵與價值。換言之,研究者在關注演述文本這一“物”的同時,更應將視野拓展至演述人、受眾等“人”的層面。這無疑是口頭文學研究領域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以我的個人經驗而論,讓我感到棘手的是:第一,“常與變”難以揆度。語言是變動不居的,隨時變化,而人物和故事線索則被小心恪守,如孟姜女的故事跨越千百年而不改其尋夫和哭倒長城的核心。這種常與變的對立統一,常常令研究者深感困惑。第二,“流動文本”不易把握。口頭傳承的故事,因時因地發生種種改變,就其演進而言,常常“言文互緣”,口頭與書面相互影響,而且因廣泛分布式存儲而傳承。因此,只有在網絡關系中理解文本,才能較為貼近研究對象的屬性和特征。第三,演述是一個“事件”而非一件“作品”。如果只是掌握一個謄錄的文本,并不能完整理解其內容。只有同時關注演述人、受眾、環境、背景、傳統等諸多要素,才能對該“事件”有切近的了解和體悟。第四,口頭文學的存在是與人聯系在一起的,眼中只有“物”而沒有“人”的研究者,無法透徹理解它。人的操演活動,帶來了具身性特質,這為口頭演述的文學平添了諸多變數——演述人的心境情緒、對口頭傳統的熟稔程度、受眾的構成和營造的氛圍、受眾對演述的種種反應等,都讓敘事活動的進程中具有了發生種種改變的可能。可以說,口頭文學的文本,具有難以預判的“開放性”特點,隨時都會有“新生性”現象出現,隨時都會發生“傳統”與“當下”的碰撞,進而形成為“這一個”文本(the text)。

        簡而言之,研究民眾長期創編與傳承的口頭文學,實際上近乎于研究民眾生活的全貌。這種將民眾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結構,即語言藝術活動與民眾社會生活的其他活動常常緊密交織的狀態,使得相關研究工作充滿了困難與挑戰。神話敘事經常伴隨儀式活動出現,史詩吟誦有時被認為有驅邪攘災的實用功能,某些神歌的唱誦則被賦予了治療病痛的魔力等。語言學家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的概括,從某種意義上說,與民眾的生活經驗和智慧處處相通——語言無疑蘊含著特殊的“力量”,因此在諸如祈雨或治病等儀式活動中,人們總是借助言語表達來實現其目的。言語的功能并不僅限于陳述事實,它更常通過話語本身實施某種行為,并由此產生相應的結果。

        以往的許多文學研究者們,多是把口頭演述的文學與作家寫作的文學等量齊觀,拿謄錄下來的文本進行基于書寫文化法則的解說。此類基于一般文學立場與研究方法的探索,固然可視為口頭文學研究的一種路徑,然而它并非最貼近研究對象本質的方法,因而也難以稱得上是最為理想的研究方式。在民眾口頭藝術創造過程中,遵循的首先是“生活的法則”,生活的現實需要高于其他需要,故事的完整性并非絕對必要的考量因素。在書寫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環境中,一部文學作品通常需要具備完整的結構,有明確的起始與終結。然而,在民間生活語境中,故事往往承載著其他特殊的功能,其是否完整并不具有絕對的重要性。在蒙古史詩《江格爾》的演述傳統中,歷來有歌手不可以掌握全部史詩詩章的禁忌,這就大有深意。在現實生活中,《江格爾》從來就沒有被“完整地”演述過。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格薩爾》《斯里史詩》等難以勝數的大型敘事類文學中。藝術是為生活服務的,生活法則高于一切。例如,在彝族的“克智”論辯中,或者在苗族《亞魯王》演述場景中,口頭演述內容的某些“部分”都是服從于整體的,構成整體的局部一般都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單一要素內部可以按需進行“順應性調適”,二是要素之間按需要進行“協同性重構”。所謂內部的適應性調整,指當根據全局產生不同需要時,要對局部進行適應性調整,例如在演述故事中,演述人會根據演述場域的情況,對某些場景和某些程式化單元進行改動。馬學良說,苗族民間有“歌花”和“歌骨”的說法,骨是敘事的構架,通常較少變動,而花是裝飾,是可以增減的。有經驗的口頭藝術家能夠從容自在地根據需要隨意抻拉或縮短故事——保留“歌骨”的基本構架,但在“歌花”上大做文章,憑心情和經驗增加或刪減裝飾性部分。而要素之間的協同性重構,則是指故事演述人根據整體框架的需要重新優化局部內容,這時不僅會對“歌花”動手,有時還會適當調整“歌骨”。例如,演述人若是要改變故事的結尾以順應現場受眾的需要,則故事進程中的某些中間部分也需要“重構”,以避免產生不自洽的矛盾和對立。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在南斯拉夫的咖啡館中,歌手在演述兩個民族的歷史沖突故事時,因為現場坐滿了B民族的受眾,把原本是A民族勝利的結尾改為B民族最終凱旋。“順應性調適”和“協同性重構”,雖然令浸潤于書寫文化法則中的人有些無所適從,但這恰恰是口頭性基本特征的生動體現。然而,這兩個特征亦非具有普遍適用性,不能簡單地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在民間文學中,那些屬于“簡單形式”的文類,如神話、格言、謎語等,則一般不會出現這種調整和重構的情況。

        在當今世界,提及口頭性問題,似乎總給人一種正在逐漸遠離我們生活的錯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人類說話的能力,不僅是生理性的,也是社會性的。我們對于人類語言的歷史以及語言藝術的內涵,仍然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按照口頭詩學的認知,口頭文學具有公共性、過程性、場域性、參與性等特征。它是一種全體擁有的能力,又是一種可被賦予個體性特征的能力。口語是聲波震蕩形成的符號體系,文字是視覺感知的符號體系,數字空間則是多模態的符號體系,它以新技術手段對前代符號體系進行了兼容性整合。在數字空間,文學的接受活動,也呈現了新的樣態。正如在傳統社會中,故事的形成與流傳依賴于集體意志的篩選與評判,那些不符合大眾“期待視野”的故事往往難以獲得持續流傳的空間。因此,口頭文學本質上是一種“集體性”文學,其創作與傳承過程難以追溯到單一的創作者,也往往無法明確界定版權歸屬。在網絡文學中,人物的命運、故事的走向,常常受到讀者的“期待視野”牽引,只不過在數字空間的期待視野轉而技術化為流量和算法,也就是說“集體意志”以多種方式參與了故事的生成和推進。

      責任編輯:班曉悅(報紙)賽音(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bt自拍另类综合欧美|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色中文字幕| 神尾舞高清无在码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yellow中文字幕网|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真实乱偷人视频|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色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日本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探花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永久| 柠檬福利第一导航在线| 免费乱码中文字幕网站|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好妈妈5韩国电影高清中字|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冠希实干阿娇13分钟视频在线看|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免费一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片|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一页久久肉 | 欧美呜巴又大粗又长| 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 伊人性伊人情综合网| 女人张腿让男人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玉蒲团2之玉女心经| 四虎影院2019| 韩国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网在线|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