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霞(當代中國研究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史的學習、研究和宣傳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史,是當代中國史學界對新中國史的習慣簡稱,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也即中國當代史或當代中國史。它是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的自然延伸,是中國歷史的現代部分,是正在進行的并不斷發展的中國現代史或中國當代史。
與一般的歷史研究相同,國史研究也有兩大任務,一是發現和厘清史實,二是說明和解釋史實。而重要史實的發現和厘清,特別是對史實的解釋和說明,都必須依靠理論。國史理論研究,是國史研究中又深一層分支學科,它的起步更晚,也因此更有創新意義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國史理論研究在思想理論基礎、自主知識體系和學科建設、方法論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創新發展,為深化對當代中國歷史的認識、總結新中國的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以及指導現實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工具,確保了國史研究的正確方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史觀
國史理論研究相較于其他史學研究,具有更強的政治性和現實性,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的國史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本身是我們黨追求、揭示、篤行真理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國共產黨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真理力量,并在篤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過程中,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發展。這一過程,彰顯了我們黨的理論自信與創新能力,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和更加強大的生命力,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也為國史理論研究提供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領悟和創新應用,也是國史理論研究最新的思想理論基礎和科學理論指導。
構建國史理論研究自主知識體系
國史理論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旨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史理論研究框架,為深化對當代中國歷史的認識、理解和自信提供理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史的重要論述,深刻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待國史重大事件、評價國史重要人物的新高度、新理念,成為構建國史理論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的最新指導和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史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意義深遠,對國史理論研究知識體系的建構具有系統的指導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關于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全面回顧了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偉大進程,深刻總結了黨領導人民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科學闡明了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要求全黨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把握歷史規律,豐富歷史智慧,增強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國史理論研究知識體系的建構就能夠比較全面和系統,也能充分彰顯自主性和科學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史的重要論述,特別強調人民的歷史創造者地位。怎樣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一直以來都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提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诖耍瑖防碚撗芯孔灾髦R體系的建構要特別關注相關理論與方法,支持國史研究編撰和宣傳教育工作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立場,不僅記述和反映黨和國家的領袖人物、有突出貢獻的杰出人物的歷史活動,以及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同時涵蓋普通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偉大實踐和首創精神。
從兩個維度加強學科建設與發展
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也稱為思辨的歷史哲學與分析的歷史哲學。前者是一種宏觀的、整體的歷史研究方法,旨在通過對歷史的反思和思辨,揭示歷史的本質、規律和意義,試圖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進程,尋找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終極目的;而后者關注的則是歷史學家的研究方法、歷史知識的性質以及歷史解釋的邏輯,通過對歷史學的分析,探討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性質和方法。在國史研究領域中,也區分國史理論和國史學理論。加強國史理論研究學科建設,需要從這兩個維度同時著手。
一是不斷深化和拓展國史理論研究。國史理論是關于國史本身及其如何發展的理論,是國史上社會矛盾關系以及變化發展的帶有規律性的思想認識成果,包括國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動力與條件、內涵與本質等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也即國史本體論。如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是貫穿歷史始終的首要內容和中心脈絡,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是歷史的主要方面和根本屬性。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是客觀存在于歷史之中的,能不能準確把握,關系到能不能正確認識歷史,能不能正確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進而正確預測歷史的前進趨勢。因此,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準確把握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是加強國史理論研究的首要任務。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近代以來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大歷史任務,國史的主題和主線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圍繞這個主題和主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行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理論成果;自覺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高治國理政和抵御各種風險考驗的能力,不斷發展壯大,這就是國史的主流和本質。
二是持續推進國史學理論發展。國史學理論是關于如何認識和研究國史的理論,包括國史史源學、史料學、編纂學、史學史、歷史分期、跨學科理論(如經濟學理論、社會學理論、心理學理論、法學理論等),以及一系列以史論結合為特點的研究方法,即國史研究理論,也即國史認識論和方法論。近年來,國史學界著重提出國史通史的研究與編纂問題。有學者提出國史通史研究與編纂的“體用”說,即國為“體”、史為“用”,以國為本、以史為鑒,通過國史通史研究,系統、全面、客觀、科學、準確地理解國家的本質、當前的狀況并預見可能的未來。在研究方法上,有學者在近代考古學、考據學以及當代史學界曾提倡的“二重證據法”“四重證據法”的基礎上,提出“八重研究法”,包括中華民族史總體法,新舊中國對比法,改革開放前后歷史時期統一法,“五位一體”統籌法,思想、制度和實踐融合法,中央與地方關系互動法,中國與世界比較法,黨史國史一體法。這些理論與方法來自于國史研究與編纂的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總之,國史理論研究雖然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但在其起步與成長的過程中,同步取得了許多難能可貴的創新成果。通過持續深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與彼此促進,國史理論研究在新時代會煥發出更加旺盛的鮮活生命力,為國史研究與編纂、教育與宣傳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