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金融研究所)
今年以來,“杭州六小龍”現象引發廣泛關注。過去,科研院所被認為是推動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然而,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正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企業憑借人形機器人等顛覆性創新成果,成功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小企業的創新實踐不僅反映出新一輪科技創新范式的轉變,也對科技金融體制的適配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創新路徑來看,傳統“技術驅動”的創新模式正被“需求發現—技術突破—市場驗證”的新路徑取代。宇樹科技聚焦物流、救援等場景痛點,開發四足機器人實現復雜環境下的高效搬運;群核科技針對空間設計行業效率瓶頸,打造了全球領先的三維數據處理工具。在市場機制的牽引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商業化應用”距離日益縮短,“市場需求—技術需求—科學突破”的反向互動更加明顯。科技創新路徑從“技術驅動”向“需求牽引”轉變,有效破解了科技與產業“兩張皮”難題,研發投入轉化效率顯著提升。
從創新要素來看,數據要素的廣泛使用重塑了創新活動的生產函數,改寫了科技創新的成本曲線與價值創造邏輯,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創造了良好條件。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顯著降低了數據流通和運用的成本,海量數據資源源源不斷地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匯集而來,成為科技創新的有力工具和新的基礎。例如,云深處科技通過實時收集環境信息、行走軌跡、運動狀態等數據,結合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讓機器狗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應對不同環境,運動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數據要素的非競爭性、可復用性及網絡效應,顛覆了傳統生產要素的稀缺性約束與規模經濟邊界,將邊際成本遞減規律引入技術創新領域,為中小企業突破研發規模壁壘提供了可能。
從創新形式來看,分布式創新成為新一輪科技創新的重要形式。宇樹科技的創新生態系統頗具代表性:其自主開發的運動控制算法支撐了人形機器人全球首次原地空翻的技術突破,而精密傳動由中大力德等專業企業提供關鍵技術支持,應用情景則與寶通科技等企業共建驗證場景。不同企業在“創新鏈”上的緊密協作,共同形成了“宇樹鏈”的創新生態。以“宇樹鏈”為代表的分布式創新,其優勢在于可以有效突破企業邊界,消融生產者與消費者、創造者與應用者之間的界限,通過整合現有技術,解決了諸多科技難題。當創新從封閉實驗室走向社會化協作網絡,知識生產的規模效應呈幾何倍數放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當科技創新范式出現重大變革,科技金融發展需同步進化。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需深刻理解并不斷適應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及其演進趨勢,切實提高科技金融體制與科技創新實踐的適配性。
發展企業風險投資。當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已成為國家推動科技發展的鮮明導向,企業風險投資可憑借其獨特的戰略協同優勢,成為推動這一目標實現的關鍵抓手。相較于傳統風險投資,企業風險投資不僅能提供資金支持,更通過母公司的產業資源、技術積累與市場渠道,為初創企業注入了“戰略資本”,形成“技術孵化—場景驗證—商業轉化”的閉環鏈條,與企業的創新路徑高度契合。同時,與傳統風險投資相比,企業風險投資往往有更長的投資期限和更大的耐心。企業風險投資的資金一般由母公司直接提供,理論上存續時長可與母公司存續時長相等,因而更具“耐心資本”特征。
發揮數據對科技金融的支撐作用。傳統風控原則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主要基于財務報表和抵押物。然而,許多初創型科技企業往往無法提供清晰的財務報表或合格的抵押物,這使得金融機構在開展科技金融業務時常常面臨“看不懂、看不準、看不透”的困境。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構建科研投入、知識產權、團隊力量等方面指標為企業精準畫像,有效識別企業經營和風險情況,從而將企業的創新能力轉化為金融投資機構看得懂的“財務數據”,提高初創型科技企業的融資可得性。未來,需進一步解決數據要素的高效流動問題,讓數據在規范的互聯互通中解決價值發現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質效。
適時發展“未來金融”。構建“未來金融”體系是適應分布式創新的關鍵舉措。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催生了開源協作、研發眾包等創新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從封閉式研發向社會化共創轉變。在此過程中,眾包平臺、開放創新社區等新型創新主體蓬勃興起,對金融服務的精準性、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區塊鏈為基石的“未來金融”(如“去中心化金融”),能夠精準記錄和量化分布式創新中每個創新主體的邊際貢獻,并突破傳統抵押物依賴,為科技成果的衍生、裂變和演化提供更適配的金融支持。當科技成果呈現指數級衍生態勢,“未來金融”將成為創新生態的價值循環中樞,驅動科技創新持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