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珺(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將作風建設持續引向深入。中央八項規定是新時代開啟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破題之作”,以“徙木立信”的改革勇氣,開啟了作風建設的歷史性變革。
在科研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科研項目申報、評審、驗收等工作環節較多,占用了科研人員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部分科研成果存在“重包裝、輕實質”的問題,形式創新多,現實意義少,成果質量對政策應用的支撐力度有待提高,數據造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也時有發生。部分科研管理決策與實際情況相脫離,對基層科研人員和實際需求的了解不夠深入。部分研究人員傾向“坐而論道”而非“身入一線”,研究選題、研究成果與現實需求脫節。還有部分科研人員精神懈怠,缺乏攻堅克難精神,或者過于關注個人榮譽和利益而忽視科研工作的社會責任。以上種種問題,都對科研生態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不僅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公務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研生態起到了顯著的引導作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規范、注入了新的能量,為我們講好中國學術故事、提升研究質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和行動指南。
首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科研領域起到了剛性約束和制度導向的作用。課題經費使用更加規范。科研項目受到全過程監督,項目立項和成果驗收機制更加完善。高校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價值觀的塑造者,更加注重師德師風建設。科研機構加強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強調研究人員要堅守科研誠信。調研和國際交流活動更加注重實地實效,嚴控出訪團組數量、規模和時間,鼓勵小規模、多批次、點對點的交流,夯實守紀律、講禮儀、重協作的嚴謹作風,塑造了中國學者專業、理性、可信的國際形象,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學術與政策領域的影響力。以我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為例,所有出國團組回國后都要在全所召開外事出訪報告會,出訪人員及時分享國際交流的最新成果、學術動態、一線形勢,幫助整個科研團隊共同提升研究水平、拓展全球視野。
其次,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激發科研人員的學術自覺,對科研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近年來,在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引導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腳踏實地做研究,回歸實證支撐,推動學術創新、知識積累與社會服務,而不是陷入“造概念”“堆術語”“講包裝”的歧途;不僅在行為上守紀律、講規矩,更在方法和理念上追求實事求是、務實為本。在包括國際投資在內的許多應用型研究領域,這種務實作風體現為不斷改進調查研究方法。近年來,單一學科或單一方法已難以解釋復雜的全球產業變遷和投資網絡重構。因此,推動多學科交叉研究,將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區域研究、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知識融合,不僅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科學性,也使研究成果更具現實解釋力和戰略指導性。我院正在大力建設的研究所實驗室綜合資助項目“世界經濟預測與政策模擬實驗室”就是重要嘗試。
最后,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提醒科研人員,學術研究不僅是專業技術活動,更承載著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以科研為中心工作的政治機關,政治屬性是第一屬性,講政治是第一位要求。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我院科研人員應有的政治自覺,不僅關乎組織紀律,更關乎立場、態度和信仰。我們要胸懷“國之大者”,把國家需求、人民利益放在學術研究工作的首位。不僅要做有實證支撐的研究,還要做有紀律的研究、有影響力的研究。要堅定學術自主性和中國立場,拒絕“唯西方標準”的評價偏向,努力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