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興(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2022年,中共黨史黨建學正式成為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開創了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新局面。但是,目前本學科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呈現出學科地位提升與內在結構性矛盾并存的特點,必須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學科發展迅猛
一是學科地位顯著提升。由于“黨史”與“黨建”兩個最重要二級學科實現了整合,開啟了本學科的系統建設新階段。一方面,原有學科定位不明確、學科屬性不統一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另一方面,打破了本學科發展的內部壁壘和外部障礙,促進了兩個二級學科的均衡發展。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科研單位迅速行動,紛紛加大學科建設力度,開展學術研究,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學科建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二是研究內容得到拓展。在傳統上,黨的建設研究被看成屬于政治理論范疇的知識領域;中共黨史研究,則是屬于史學性質的知識范疇。兩者的共同點在于均以中國共產黨作為知識對象。中共黨史黨建學的設立,既注重歷史維度(黨史研究)梳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又聚焦現實維度(黨建研究)探索新時代黨的建設規律,形成“歷史—現實—未來”貫通的研究框架和“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功能導向。
三是學科定位更加清晰。其一,“超大時空”研究中國共產黨,避免了對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碎片化、片面性,有助于建構形成完整的黨史框架、黨建體系。其二,“通達古今”研究中共黨史,堅持客觀理性地研究黨的歷史,有助于搞清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一根本問題。其三,“探求規律”研究中共黨建,著力探求黨的建設規律、黨的領導規律、黨的執政規律,有助于提升黨的建設、黨的領導研究學術化、學理化水平。
四是開始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本學科兼具政治性與學術性雙重特征,強調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形成了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框架的內在結構。在學科建設上,探索建立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政黨特性、具有內在邏輯的概念體系、概念群;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元問題”,建立以“政黨—國家—民族—世界”為基本結構的理論范疇;運用系統集成的思維方法,構建一個主題統一、主線貫通、結構分明、要素齊全、邏輯自洽的中共黨史黨建學知識圖譜。
五是學科平臺有效整合。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高校首家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先后成立60多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平臺(研究院、研究中心、系所)。這些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實現“黨字口”學科的協同建設、聯動發展,最終構建以原創性的中國共產黨知識體系為核心的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群。
亟待關注的問題
一是學科宏觀規劃指導需要加強。諸如學科性質和定位、相關學科歸屬和部門整合、二級學科設置、教材編寫以及學術評價、學科評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尚無權威完善的指導性意見或方案,本學科建設在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指導和頂層設計尚待加強。
二是學科定位有待進一步清晰。黨史黨建研究領域寬廣,但是在實踐中容易出現一種不當現象:似乎黨史黨建無所不包,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某一方面的具體工作,統稱為黨史黨建學科的研究領域和學科對象,導致黨史黨建研究出現泛化問題。特別是如何處理本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的關系成為突出問題,處理不好會導致兩者處于分割狀態,進而影響兩者的發展。
三是存在政治與學術的張力。對如何處理意識形態屬性與學術規范的關系仍存爭議,必須處理好“政治導向優先”與“學術中立訴求”的關系。由此直接導致學術研究與現實需求脫節,表現為理論創新滯后,部分研究停留在政策解讀層面,對中國共產黨的原創性經驗提煉不足,缺乏跨學科理論建構能力,沒有形成自主知識體系,研究成果轉化為黨建實踐效能的機制尚未健全。
四是學科融合發展不足。一方面,黨史與黨建的知識體系、研究范式仍存在割裂現象,具體表現為課程設置分立、研究團隊各自為戰。這種分離狀態導致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較少,難以形成綜合性理論框架。另一方面,學科建設仍存在簡單疊加而非深度融合的傾向,未能充分實現黨史研究與黨建實踐的邏輯貫通,存在“重歷史敘述、輕現實觀照”或“空談理論、忽視歷史脈絡”的失衡現象。
五是科研教學質量亟待提升。一方面,本學科學理闡發不足,尚未構建與一級學科地位匹配的理論框架,亟須推動學科從“政治闡釋”向“學術闡釋”升級。同時,學科評價機制的局限性導致偏重學術論文產出,對資政報告、黨建案例庫建設等實踐成果的認可度較低,抑制了本學科服務現實的功能發揮。另一方面,教學模式的創新處于瓶頸狀態。統一的教材較缺乏,課程體系存在碎片化問題,課程設置“各自為戰、各搞一套”“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如何科學設置中共黨史黨建專業的課程,避免簡單拼湊?如何規范課程名稱,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是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結構性矛盾。目前本學科的人才隊伍存在“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結構不優”“功能不強”的問題,“有學者、有學科,但無合力”的現象亟待解決。教學科研隊伍存在年齡結構老化、學術梯隊斷層現象;學者學科背景往往較為單一,兼具歷史學功底和黨建實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短缺,特別是名師大家、學科帶頭人、領軍人才、權威學者等高端人才更是極度匱乏。
幾點對策建議
第一,本學科必須“姓馬”“姓黨”。要處理好本學科政治性與學術性的關系,堅持政治性和學術性、黨性和科學性的有機統一。只有將“姓馬”“姓黨”的觀念落實到位,才能保證本學科建設方向不走偏,構建適應時代需要、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自主知識體系。
第二,必須強化學科融合機制。以“大歷史觀”與“大黨建觀”為指導,積極推動歷史研究與現實問題研究的協同。通過黨建史研究建立學科交叉紐帶;運用整體性思維規范課程設置、教材編撰。目前,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中增設“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黨建史與政黨治理現代化”等融合課程,是優化課程體系的有益探索。
第三,加強黨建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必須將“三大體系”建設作為本學科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方向,大力提升學術層次。在構建學科體系時,要探索構建起具有鮮明學科屬性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既能闡釋黨的歷史成就、又能指導新時代黨建創新的學科范式。應該鼓勵學者分別圍繞本學科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學科建設資源、師資隊伍等內容展開具體性研究,努力實現學科基礎問題的有效突破和整體推進。
第四,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一要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道理,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貢獻學術智慧;二要為資政育人作出更大貢獻,將研究成果服務于治國理政的戰略決策;三要充分發揮本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和帶動作用,為構建中國特色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第五,積極推進學科基礎建設。一要正確處理好本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關系,在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共同努力。二要推進研究方法與教育模式革新。在研究方法上,積極引入政治學、社會學、數字人文等學科方法,推動傳統歷史考證方法與大數據分析、田野調查、案例仿真等技術結合,充分運用AI技術、網絡分析方法。實現教學模式從“單向灌輸”轉向“虛實結合”,積極推進考核體系改革,重視將資政報告、黨建案例設計等實踐成果納入學科評價標準。三要大力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聯合“五路大軍”共同培養兼具學術、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健全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增設學科專項研究基金和學術交流項目。
第六,加強橫向單位的交流與合作。為解決各自為戰的分散狀況,需要樹立“學術共同體”的意識。一是可以由中組部黨建研究所牽頭,盡快出臺關于本學科建設的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加強學科建設指導,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庫。二是要合理規劃和整合各單位的學術力量,形成學科建設合力,促進力量協同。三是要積極促進各單位的學術合作和交流,建立常態化人才交流與成果共享機制,形成穩定的學術力量。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課題“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研究”(2023YZD01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