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近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圍繞區域國別學設立為一級學科及其發展的討論方興未艾,焦點和核心在于“什么是區域國別學、怎樣建設區域國別學”兩大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區域國別學是“大國之學”,是服務于一國與世界互動關系需要的基礎研究。與英國、美國等大國在特定時期構建起服務于本國利益和價值體系的區域國別學不同,中國的區域國別學既是“大國之學”,更是“大道之學”。它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的產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的學問。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特別是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5·17”講話)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這一講話深刻貫穿了“六個必須堅持”的立場觀點方法,也成為發展區域國別學的根本遵循。
第一,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發展區域國別學的根本立場。“是什么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問題和終極關懷。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強調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屬人”本質,也強調了這一歷史進程的“為人”特征,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從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理論的追求來講,“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根本性和原則性問題,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發展區域國別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包含了中國人民的利益、研究對象國或區域的社情民意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與命運三個既遞進又疊合的層次,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立場,也是中國區域國別學區別于西方區域國別研究的根本之處。
第二,自立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氣質,是發展區域國別學的獨特品格。馬克思主義自誕生起,便對人類正義事業、歷史發展規律、人民主體地位充滿了高度自信,在吸收人類歷史文化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在實踐中實現理論的創新與升華,開辟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與批判思維,形成了獨特的自立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強調,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一方面,西方大國在區域國別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要早于我國,其有益方法和經驗值得借鑒。然而,這種借鑒必須具有自立意識和批判思維,不能迷信、盲從和照搬。另一方面,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研究并不是一味地排斥、抵制和詆毀他者,而是在堅持我者立場的同時了解、理解他者,形成有益的互視、互動和互鑒。在此基礎上,以高度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進行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和創造,力圖在構建中國自主區域國別學的進程中清晰而響亮地發出馬克思主義學術正聲,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中并跑甚至領跑,彰顯與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風格氣派。
第三,創新意識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區域國別學的動力源泉。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發展的行動指南,在實踐中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指出,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區域國別學作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不僅需要全方位研究基礎上的知識體系構建,也需要跨學科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與方法論探索。一方面,區域國別學需要構建與傳統的國際問題研究(包括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等學科)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的理論內涵與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區域國別學最為基礎的知識體系構建,也需要厘清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和文學之間的交叉與耦合關系,明確學科邊界。此外,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多,構建區域國別學也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回答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提出的新命題。
第四,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是區域國別學的實踐使命。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在直面問題、勇于回答時代問題的過程中破浪前行、創新發展的。同樣,問題導向、問題意識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方法和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兩度引用馬克思的名言強調:“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如何看待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何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如何解答全球遭遇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都是包括區域國別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因應的問題和課題。進一步說,推動中國自主區域國別學建設,就是要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把握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就是要從中國發展大歷史、世界變化大格局、人類發展大潮流的高度深入認識中國同外部世界的關系、聚焦國際變局中的重大難題,進而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第五,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方法,是區域國別學的探索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發展的、變化的統一整體。因此,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都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在區域國別學構建中堅持系統觀念,一方面,要求研究者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經過部分看整體,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不斷提升歷史的、戰略的、辯證的、發展的系統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術共同體加強頂層設計和綜合謀劃,突出并發揮區域國別學多學科、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屬性,不斷提高有組織的、協同的、立體的、綜合的系統研究能力。
第六,天下情懷是馬克思主義的崇高境界,是區域國別學的發展坐標。馬克思主義把人類幸福當作終極追求,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不是為了某個國家或民族的解放,也不是意圖揭示某個地區或社會的發展規律。堅持胸懷天下,既是一種崇高境界,也是一種使命擔當,更是一種精神氣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全人類解放和共產主義理想為價值追求,以世界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客觀要求為現實思考,提出了一系列胸懷天下、關照人類的偉大思想、理念和倡議。這種境界和品格同樣體現在中國學術思想和理論創造中。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所言:“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很大程度上說,這既是中國區域國別學產生的客觀背景,也是其實踐發展的坐標方向。這就要求從業者既要立足家國,也要胸懷天下,將對世界各國和區域的研究同落實“三大全球倡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理念結合起來,為中國同各國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踐行者、文明互鑒的推動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參與者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致力于建設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大道之學。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于歷史的交匯中,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發生深刻變化。堅持人民至上和天下情懷,秉持自立精神、創新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中國自主區域國別學的構建必將大有作為、大有發展、大道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