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發展之路——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
      2025-04-01 來源:社科院專刊第754期
      分享到:
        本報記者 崔乃文 段丹潔
        當前,世界媒介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聞學作為一門研究新聞傳播現象與規律的學科,其重要性愈發凸顯。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致力于探索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研究方法、構建新聞傳播學科知識體系。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打造中國新聞學學派不僅是學術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戰略選擇。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以下簡稱“新聞所”)所長胡正榮,請他分享對于發展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思考與實踐。
        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胡正榮: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核心理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和新聞實踐,推動新聞學的理論創新。具體可以概括為四個關鍵詞,分別是“自主”“融通”“實踐”“引領”。(下轉院2版)
        一是“自主”,包括守正和創新。守正,即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是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根基。創新,即結合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新聞傳播實踐,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核心內容。
        二是“融通”,包括中外融通和學科融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是在開放的世界和開放的中國日益融通的進程中開展的。另外,新聞作為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系統,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正在加速融通。因此,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也需要與其他學科交叉融通。
        三是“實踐”,立足當代中國偉大實踐,進行理論創新。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因此,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是根植于當代中國偉大社會實踐,聚焦真情況、研究真問題,與中國式現代化同步,回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事業發展的理論訴求。
        四是“引領”,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要引領新時代潮流,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學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價值建構,用價值引領賦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此外,新聞所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直屬研究機構,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國家隊,應當在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中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聞所在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色有哪些?學派建設應如何繼承發揚這些優秀傳統?
        胡正榮:新聞所成立于1978年6月,是在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成立的,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新聞與傳播研究機構。作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學術重鎮,新聞所具有兩大特色。
        一是具有歷史悠久的深厚學術積淀。40多年來,新聞所發展成為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重鎮,在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新聞史、傳播學、媒介研究、廣告學、網絡學、輿論學、傳播與社會發展等諸多領域深耕多年,培養了諸多國內外知名的優秀學者,產出了一批批具有影響力的成果。
        二是具有關注時代前沿的學科朝氣。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新媒體對新聞傳播學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新聞所1999年4月即成立了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在國內較早開啟對網絡新媒體的研究。2010年,新聞所發布了國內首本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并連續出版至今。2024年2月,新聞所對研究室進行了調整,學科設置更加面向學科重大前沿,這符合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要求。
        一是“自主”,包括守正和創新。守正,即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是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根基。創新,即結合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新聞傳播實踐,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核心內容。
        二是“融通”,包括中外融通和學科融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是在開放的世界和開放的中國日益融通的進程中開展的。另外,新聞作為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系統,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正在加速融通。因此,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也需要與其他學科交叉融通。
        三是“實踐”,立足當代中國偉大實踐,進行理論創新。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因此,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是根植于當代中國偉大社會實踐,聚焦真情況、研究真問題,與中國式現代化同步,回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事業發展的理論訴求。
        四是“引領”,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要引領新時代潮流,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學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價值建構,用價值引領賦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此外,新聞所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直屬研究機構,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國家隊,應當在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中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聞所在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色有哪些?學派建設應如何繼承發揚這些優秀傳統?
        胡正榮:新聞所成立于1978年6月,是在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成立的,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新聞與傳播研究機構。作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學術重鎮,新聞所具有兩大特色。
        一是具有歷史悠久的深厚學術積淀。40多年來,新聞所發展成為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重鎮,在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新聞史、傳播學、媒介研究、廣告學、網絡學、輿論學、傳播與社會發展等諸多領域深耕多年,培養了諸多國內外知名的優秀學者,產出了一批批具有影響力的成果。
        二是具有關注時代前沿的學科朝氣。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新媒體對新聞傳播學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新聞所1999年4月即成立了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在國內較早開啟對網絡新媒體的研究。2010年,新聞所發布了國內首本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并連續出版至今。2024年2月,新聞所對研究室進行了調整,學科設置更加面向學科重大前沿,這符合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要求。
        新聞所在學術平臺建設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例如,主辦新聞傳播學科唯一頂級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該刊以“代表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領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發展方向”為辦刊宗旨;編撰了記載中國新聞事業變遷的《中國新聞年鑒》和跟蹤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鑒》;舉辦中國傳播學大會、新聞史青年學者論壇、國所論壇、國所“三見”讀書會等品牌活動;自2013年起組織開展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遴選活動;編撰四本藍皮書——新媒體藍皮書、青少年藍皮書、國際傳播藍皮書和媒體融合藍皮書。這些已成為新聞所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優質資源。
        繼承和發揚這些優勢,一方面要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這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基石,通過繼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提煉原創性概念和理論,推動構建中國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現代傳播技術、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等前沿領域相結合,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平臺,關注智能傳播、大數據輿情、融媒體等研究,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跨學科理論成果。此外,要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改變國際傳播領域“西強我弱”的局面,貢獻新聞傳播學科智慧。
        深化改革推進機制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于打造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有哪些規劃?目前進展情況如何?
        胡正榮:自1978年新聞所成立以來,在院領導大力支持下,新聞所幾代學人篳路藍縷、開山鋪路,奠定了新聞所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國家隊地位。新時代以來新聞所發展也取得了歷史性成績。為了推進新聞傳播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打造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新聞所一直在不斷努力探索。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們將其定為“改革年”,確定新聞學學派建設方針并開始實施了一系列新的舉措。
        首先,確定了改革方針,即“一個堅持”和“三個面向”。“一個堅持”,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新聞所各項工作創新發展;“三個面向”,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實踐重大問題、面向學科重大前沿,積極推進中國自主的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建設。
        其次,2024年2月通過對研究室的調整實現對學科重構、研究室重建、人員重組,新成立了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室,對四個研究室進行更名,對所有科研人員進行重組。通過“三重”為打造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優化資源配置。
        最后,全面推動科研管理機制創新。2024年,新聞所在頂層設計上以“三項共識”為根本,在基本架構上以“有組織科研”為重點,在底層邏輯上以“重大成果”為導向,啟動科研管理和工作機制創新,激發科研動力和活力,為科研工作賦能。
        這些改革舉措成效顯著,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在2024年的基礎上,新聞所將2025年定為“深化改革年”,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科研建設為核心、隊伍建設為基礎、機制建設為保障,深化已經實施的各項改革舉措,并啟動新的改革措施。
        未來,在“十五五”期間,努力打造新聞所的“四個一”,即每個研究室做到有一支隊伍、一本期刊(集刊、皮書)、一個會議、一個集體項目,從而深化新聞所的“兩鎮(陣)一平臺”建設。2025年初,新聞所已經要求各個研究室啟動編撰集刊,目前所有工作正在積極有序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剛剛提到,2024年是新聞所的“改革年”,對研究室調整、學科重建、人員重組,能否具體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胡正榮:2024年2月,為推進有組織科研,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新聞所首先對原有研究室進行全新調整,現設有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室、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室、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室、網絡信息與智能傳播研究室、視聽新聞與傳播研究室、大數據輿情研究室6個專業研究室。新聞所以6個研究室為平臺加強學術團隊建設,同時推進以6個研究中心和重要課題任務為紐帶的交叉學科團隊建設。
        之所以施行這樣的調整,是因為新聞所作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國家隊,在學科方向凝練上、在學科資源配置上,必須既要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如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國際新聞與傳播等,又要回應實踐重大問題,如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視聽傳播、大數據輿情等,還要關注理論重大前沿,如網絡信息與智能傳播等,而這些方向正是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突破點和重點。因此,我們將主力軍即主要研究力量,挺進主戰場,即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主要領域。
        迎接挑戰激發思維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胡正榮:我個人認為,在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進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新技術給學科發展外部環境帶來的顛覆性變化。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網絡時代正迅速改變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工業時代的底層邏輯,互聯網也日益強調從工具理性迭代為價值理性。不少誕生并成長于工業時代的社會科學都面臨著這種底層邏輯的變化。新聞傳播學不僅身處其中,甚至屬于首當其沖的學科之一。網絡信息和數字智能技術的影響,率先并劇烈地凸現于新聞傳播。伴隨著平臺時代的到來,這種新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其他領域,并成為一種連接性力量而重構社會結構,社會科學遭遇研究對象變遷、研究范式變革的巨大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于這些挑戰,有何破解之道?
        胡正榮:當前,工業時代形成的學科邊界已無法適應數字時代,新聞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同樣無法在本學科的傳統框架內研究新的問題,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數字社會的課題越來越多。新時代的大學科融合,是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的必由之路。對此,依托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新聞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院有著最齊全的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門類,有著最權威的學術期刊集群,為學科新融合提供了天然的最優試驗場。新聞所除了不斷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學科人才,也廣泛地在各種調研課題和重大任務中嘗試組建跨學科團隊,開展跨所合作。為貫徹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的要求,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要求,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需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時代前沿調整優化學科布局,把學科建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工程。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前新聞所有哪些代表性的團隊和成果?
        胡正榮:經過長期的學術積淀,新聞所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團隊和成果。我們一直非常注重跨學科研究,結合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深入實際調研,形成了獨特的研究視角。例如,沙垚長期深入鄉村進行田野調查,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其著作《吾土吾民:農民的文化表達與主體性》結合了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展現出當代農民的文化表達方式,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參考;孫萍及其團隊基于對平臺經濟下勞動群體的實地調研,寫出了《過渡勞動:平臺經濟下的外賣騎手》這一著作,2024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
        2024年更名的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室,該研究室負責編撰的國內唯一的國際傳播藍皮書《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報告(2024)》全面分析解讀中國國際傳播發展現狀和趨勢,助力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網絡信息與智能傳播研究室,承擔新媒體藍皮書的編撰任務,還承擔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的具體學術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發揮青年在學派建設中的作用?
        胡正榮: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要培養有活力的人才梯隊,尤其要讓青年一代學者擔當主力軍。近些年,我所極為重視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充分發揮青年在學派建設中的作用。目前,“80后”在我所的科研人員中占比已接近七成。2023年,我所推出了“新聞傳播學·國所青年學者工坊”和青年學者“馬列讀書班”。在2024年的研究室調整中,7位研究室主任中有3位是“80后”,7位副主任中有5位“80后”和1位“90后”,國際新聞與傳播研究室主任助理景嘉伊為“95后”。2025年,新聞所將優化和調整非實體研究中心,完成換屆和更名工作,配備青年學者擔任中心負責人,給青年人以廣闊的學術平臺。我所期刊已經啟動編輯體制改革,在全所積極聘請青年科研人員全面參與期刊編輯。在中國特色新聞學學派建設中,充分發揮青年人的作用是關鍵。通過培養青年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參與學術研究,青年學者不斷關注社會熱點和輿論引導,積極參與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加強思想引領和價值觀教育,提供發展平臺和機會,為新聞學學派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

      責任編輯:劉遠艦(報紙) 賈偉(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影院在线午夜|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免费看午夜影豆网| 蜜臀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欧美一卡2卡3卡4卡免费|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自拍偷拍999| 娇小体积女大战两黑鬼| 久久免费视频3| 欧美丰满白嫩bbwbbw|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69视频在线是免费观看| 好紧好湿太硬了我太爽了网站|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国产剧情片视频资源在线播放| 一进一出动态图|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不卡免费| 一边摸一边爽一边叫床免费视频 | 欧美黑人bbbbbbbbb|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app|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97免费人妻无码视频| 宝贝过来趴好张开腿让我看看| 久久久久777777人人人视频| 最新仑乱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黄色网| 欧美jizz18欧美|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