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7月10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強調中國愿同各國一道,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引發國內外學者熱烈反響。受訪學者一致表示,賀信站位高遠,思想深邃,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了強大動力。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是新時代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思想產品,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與共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國內外學者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貢獻智慧和力量。
為不同文明對話合作架起橋梁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兩年多來,全球文明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熱烈反響和積極呼應。中國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激發精神力量。
一部世界歷史,就是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創造各自文明的歷史,就是不同文明和諧共生、互學互鑒的歷史。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表示,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需要熔鑄古今、匯通世界的文明成果。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歷史表明,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包容、彼此尊重、互學互鑒,才能使世界文明百花園更加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只要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必將創造出引領時代進步的文明成果。
文明交流互鑒旨在打破偏見,尊重差異,增進相互理解,凸顯強烈的包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表示,任何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文明交流互鑒鼓勵人們在欣賞自身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和欣賞其他文化的獨特性。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可以為彼此提供新的視角和靈感,分享智慧,激發創意,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多元思路。文明互鑒還有助于增強全球意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念支撐和實踐指引。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提出,加強全球文明對話,有助于架起不同文明彼此理解、相互借鑒的文化橋梁,彰顯文明交流互鑒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價值;有助于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闡明一種符合世界各民族發展需要的文明邏輯。
作為此次會議的受邀嘉賓,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特聘教授高暢(Augustin F. C. Holl)對記者表示,他從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中讀到了一種戰略遠見。在沖突頻發的今天,文明之間的友好對話尤為重要。盡管不同文明之間存在分歧,但可以通過對話與合作找到共同的理念。“戰爭不會帶來和平,只有對話才能實現和平。怨恨、沖突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互鑒才能共同進步。” 在高暢看來,中國智慧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哲學傳統,可以為解決當今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帶來啟迪。“和平”始終是中國倡導的核心理念,構成了當今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則之一。
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智庫熱圖利奧·瓦加斯基金會法學教授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以振奮人心的力量提醒著我們,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對于建設一個更加和平與合作的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致力于通過全球文明倡議與其他國家攜手合作,這表明,中國愿意在傳統外交或經濟框架之外搭建新的合作平臺。“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以及相互尊重等的堅定信念,這些要素對于建立各國人民之間的持久紐帶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國對外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已與世界多個主要文明中心開展合作,例如,在洪都拉斯科潘瑪雅古城遺址,探尋古代美洲文明的奧秘;在埃及盧克索的孟圖神廟遺址,為研究古埃及宗教與文化貢獻力量;在巴基斯坦印度河文明的起源地,中國考古工作者助力揭開這一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紗。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長李新偉向記者表示,在考古學和世界古代文明研究方面,中國在推動文明互鑒方面發揮著越來越主動、越來越重要、可信可敬的作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希臘建立了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為中希兩國乃至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平臺,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合作開辟了新的空間,推動人類對古典文明的深入理解和共同傳承。
2024年北京語言大學剛剛落成的和園,是中外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段鵬表示,“和”是調和萬物之美,“園”是和諧共融之地。和園是中外學生文化交流的場所,更是文明互鑒、心靈共鳴的平臺。近兩年來,北京語言大學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積極發揮作用,未來將持續以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為指引,深化與世界各國政要、高校、文化機構的合作,促進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喚起世界文明發展的初心
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各國人民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的呼聲日益高漲。習近平主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全球文明倡議是中國回應世界和平發展呼聲、為世界提供的充滿智慧的中國方案,也是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向世界發出的文明對話的號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賀方嬰認為,文明是多樣性的,每一種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園的獨特存在,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世界。全球文明倡議喚起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初心,中國將攜手全世界愛好和平發展的絕大多數國家,在全球文明倡議的號召下,共同致力于創建一個充滿希望、充滿各種發展可能性的美好世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須隆表示,過去那種試圖同化他者文明、宣揚“文明優越論”或“文明沖突論”的觀點,已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尊重文明多樣性是全球共識,也是實現和平發展的基礎。通過文明對話,可以增進理解、信任與包容,減少誤解與沖突,推動構建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只有在平等、尊重、包容的基礎上,各國才能實現民心相通、相知相親,從而為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和文化動力。這種理念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根源在于深刻認識到唯有不同文化與文明之間相互協作、展開對話并彼此尊重,人類才能擁有共同的未來。”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意大利籍教師羅科·拉科爾特(Rocco Lacorte)向記者表示,幾個世紀以來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的西方話語,始終未能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而中國是首個提出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倡議并切實付諸實踐的國家。在當前全球局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世界的本色在于多姿多彩的文明共存,文明的繁榮與人類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鑒。人類文明多樣性與世界和平發展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西南大學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副主任李發認為,尊重文明多樣性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前提,和平與發展為文明多樣性的延續提供保障。在戰爭、暴力或災害面前,某種文明可能暫時消逝,但它會以歷史和藝術的形式在未來重現。
全球文明倡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要義是求同存異、和合共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雷看來,平等是文明交流的基礎。真正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其目標是尋求一種包容、共贏的非零和關系。
持續助力世界和平與發展
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體現了中國的大國引領作用與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責任擔當。學者們認為,這一倡議不僅是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尊重,更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陳須隆表示,全球文明倡議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個具有實踐路徑的合作框架。它通過四個共同倡導構建起文明交流的基本架構,強調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協同發力形成整體效應,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合作機遇和文明路徑,持續助力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
臧峰宇提出,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凝聚全球文明發展共識,我們需要持續推動世界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兼收并蓄的態度互學互鑒,以文明和諧論取代“文明沖突論”,以和合精神激活中華文明生命力,使之與各國多彩文明交融互鑒,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拉丁語教研室主任李慧表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一方面,要在教育理念中堅持文明平等理念,通過原典研讀、文明對話,理解西方文明的歷史脈絡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更加積極地推動文明交流實踐,不僅在課堂上教授語言與文化,還要組織專業師生與國際知名機構和學者的合作研究、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搭建中外文明交流平臺。重視古典語文教育的獨特價值,既培養專業人才,也將古典文明互鑒的知識體系和思想精髓融入大學通識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的新時代青年學者。“希望能通過這些具體舉措,把習近平主席賀信中強調的‘文明交流’‘文明進步’的精神真正落到實處。”李慧說。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全球文明倡議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合作開辟了新空間,有助于打破文明隔閡,消除誤解與偏見,促進各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受訪學者一致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對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建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量,凝聚了共識,必將為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孫美娟、陳雅靜、劉越、班曉悅、白樂、練志閑參與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