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我們社科青年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隊”隊員,應自覺肩負起為民立言、為國獻策的神圣使命,擔負起傳承學風、賡續學脈的歷史重任。在此,我向全院青年發出如下倡議。
一、鑄牢忠誠之魂,做“三項共識”的踐行者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旗幟和靈魂,履行好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天職,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鑄牢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堅守對黨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赤子之心,努力成長為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社科青年鐵軍!
二、堅持守正創新,做中國學術的開拓者
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從中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站在歷史和時代的制高點,努力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旗幟鮮明地發出馬克思主義學術正聲!
三、堅守人民立場,做科研報國的奉獻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牢固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信念,走出書齋、深入生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聚焦人民實踐創造,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立志做大學問、真學問,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做到群眾心坎里!
四、講好中國故事,做文明互鑒的促進者
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積極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用學術話語闡釋中國道路、提煉中國經驗、展現中國精神,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著力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在國際舞臺發出社科青年強音,為全球發展貢獻社科青年智慧!
五、嚴守紀律規矩,做優良學風的捍衛者
強化遵規守紀、廉潔自律的思想自覺,維護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的學術生態,走正道、守底線,始終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做到慎獨慎微、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無私奉獻,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
社科青年朋友們!讓我們矢志不渝,將個人學術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實際行動踐行學術報國之志!讓我們攜手并肩,為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始終將促進青年學者的培養和成長視為推動學術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院黨組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為青年學者搭建發展平臺,在全院和我所在的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本人是院、所各項青年發展支持政策的見證者,目睹了身邊許多青年學者得益于這些支持而迅速成長。青年同事們常常圍繞科研啟動基金課題設計、撰寫國情調研報告、開展海外合作研究等,與我切磋商討。支持青年學者的各類政策和項目發生聚合效應,為研究所推進學科建設、學術創新、國際傳播注入了強勁動能。
我同時也是院、所各項青年發展支持政策的受益者。入院之前,我是“躲進小樓成一統”,只顧自己鉆“象牙塔”。但入院以后,一方面,我通過與所內和院內諸多同事、專家密切交流,大大開闊了眼界,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事經濟研究的同事與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同事經常碰頭交流,在相互啟發中促成產出高質量的論文、專著和要報成果。另一方面,我從院、所獲得許多參與專項研究和實地調研的機會,在“行萬里路”中深入了解世情、掌握一手材料,對習近平總書記“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論斷有了更加深刻的體認,為踐行我院“三項共識”、積極建言獻策夯實了根基。 【閱讀原文】

在學生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是我一直仰望的地方。2016年,我畢業后來到這里工作,從學術殿堂的仰望者變為建設者。今年是我入院工作的第9年,結合自身工作,在此報告三點體會。
一是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以科研為中心工作的政治機關,政治屬性是第一屬性。在我院持續深化政治建設新格局下,我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二是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練就本領。得益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人才培養、干部交流機制,我先后在研究所、職能局工作,不斷走出舒適區,被派駐到國際組織、學術社團工作,參加院內巡視工作,每一段經歷都有助于自身成長。
三是要保有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的心態。成長的道路并非總是鮮花鋪路,青年成長過程中難免有一些共性煩惱,也難免會坐“冷板凳”。派駐美國時,我也經歷過評職稱的壓力和焦慮,再加上雙邊關系趨于緊張、疫情嚴峻,時常會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漂泊感。一有焦慮的苗頭,我就去啃書本、寫文章,把壓力轉換為拼搏奮斗的動力,去主動擔當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青年講過,“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我們經歷的每一道風景、每一次磨煉,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我們的成長離不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這個大平臺,離不開我院在制度、機制上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的好環境,更離不開院黨組對青年的重視、培養和托舉。當前,我院各項工作實現系統性轉變、歷史性突破、整體性躍升,呈現出轟轟烈烈的干事創業新氣象。作為青年一代,我們也將主動作為、勇挑重擔,承擔新一代社科人的歷史責任。我期待和廣大青年一起,堅定踐行我院“三項共識”,以強大心靈、堅定意志和真學問、真本領為學術殿堂增光添彩。 【閱讀原文】

我所在的呼斯塔考古隊和考古研究所其他幾十個考古隊一樣,都是常年從事田野發掘的最基層、最一線的學術隊伍。考古工作的遺址以及遺址所在的環境各有不同,決定了每個考古隊的工作、生活實踐各不相同。對我個人而言,能在呼斯塔長期進行考古工作,主要依靠三個方面。
一是情懷。雖然條件艱苦,但工作的每一天,我們始終牢記自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分子,不忘學術戍邊的初心使命。在呼斯塔,除了業務工作以外,每天都會發生各種不重樣的新鮮“事故”,應對起來壓力較大。所以,在工地待久了,就想趕快回北京去。但是呼斯塔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每年能夠發掘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4個月,時間非常寶貴,所以我們每年都是“一次性”出差。
二是熱愛。因為對考古學事業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在呼斯塔,除了幾戶牧民之外,山上只有我們一戶人家,這里只有羊群,沒有人群,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所以每年在北京待久了,我又想趕快回到呼斯塔去。在雨季,我們經常受到暴風雨的折磨,但每天能好幾次欣賞到美麗的彩虹。我們和鄰居互助互愛,彼此提供情緒價值。比如,去年呼斯塔全面禁牧,我們的鄰居巴音·巴特兒無奈地把羊群放在七八公里之外,但仍然把帳篷扎在我們營地附近。這說明,沒有他們我們不行,沒有我們他們也不行!每年春天羊群上山了,他們總是焦急地往北京打電話:“王老師,今年過來嗎不過來?”雖然他們知道,我們當年肯定會過來。
三是領導的愛護和幫助。高翔院長多次提到“考古隊員是最可愛的人”,并多次到考古隊調研,幫助我們解決困難,這讓我們覺得自豪和感動。所里也給予我們大量的支持,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總會特批、特辦一些具體事務。最近兩年,中國歷史研究院實行一個非常好的新政策,即新入職人員要到考古工地掛職鍛煉幾個月。這個政策能夠很好地解決我們人手不夠的問題,我特別歡迎,所以早早地就向考古研究所站隊管理處提出申請。 【閱讀原文】

作為一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我深知自己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這個集體的鼓勵和托舉。院黨組對青年成長成才的高度重視讓我們備受鼓舞,可以說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過去幾年間,我深深感受到,在扶持、培養、激勵青年人才方面,院黨組在持續發力。我本人也是諸多青年學者扶持計劃的受益者。我給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并不多,取得的成績也微不足道,但是院里給予我的鼓勵真不少:從剛入院時獲得的青年科研啟動項目到職稱破格與指標調劑,從青年教學名師獎的頒授到“青年英才”遴選等。院里各項青年發展支持政策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個人未來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我深深感到,院黨組的各項支持政策讓年輕人能安心坐“冷板凳”,做長時段的“慢學術”。這里的支持既有實實在在的物質支持,更有嚴管厚愛的精神承托。過去7年間,依托我院的青年項目支持,我和所在的調研小組能夠踏實走向田野,深入平臺零工勞動者的一線勞動實踐,看到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背后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和諸多社會治理問題。我們調研了從網約車司機到電商直播、從外賣騎手到家政工人等一系列勞動者,這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理論創新和建言獻策離不開扎實的一線調研,也離不開“為人民做學問”的社科初衷。唯有深入群眾,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學問才有價值,學術人生也才能走得長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