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王春燕)7月16日,《金融強國之路:如何寫好做實“五篇大文章”》(以下簡稱《金融強國之路》)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主辦。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在致辭中表示,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金融強國之路》深刻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全面科學研究如何寫好做實“五篇大文章”。該書系統剖析了我國2023年和2024年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發展的生動實踐與顯著成效,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挑戰和機遇,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與展望,并提出支持“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的措施建議,助力推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呂薇洲在致辭中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金融強國之路》積極回應這一時代需求,深入分析五大金融領域的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為政策制定者、金融機構和學術界提供參考。數據豐富、時效性強,是該書的一個鮮明特點。該書不僅是理解現代金融體系演進邏輯的關鍵,也是推動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步驟。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助理、金融學院院長張學勇對《金融強國之路》一書的內容框架進行了介紹。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黨委書記王輝主持新書發布儀式。
《金融強國之路》指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達成金融強國目標的需要。展望未來,科技金融將繼續朝著多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以更好地支持科技企業的創新和成長;政府和相關機構也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為科技金融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措施。中國作為全球首個制定綠色金融頂層設計的國家,政策支持為綠色金融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方向。綠色金融未來發展將聚焦擴大規模、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協調政策法規以及推動央地融合等方面,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金融強國之路》認為,普惠金融是一種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可及性為目標的金融體系。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在提升金融服務普及性、降低成本、提升便利性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支持小微企業和農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是實現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經濟現代化的關鍵。居民金融素養、收入與年齡結構是養老金融發展的基礎。要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公平性,完善全國統籌制度;多措并舉推動企業年金發展,促進養老保障高質量發展;做實職業年金繳費賬戶,緩解未來財政負擔;鼓勵金融工具創新,豐富養老產業融資渠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數字金融已成為推動全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我國在數字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加強監管、鼓勵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管理風險,以確保數字金融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引領全球先進生產力。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彭俞超主持學術研討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吳衛星、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徐丹丹、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胡海峰、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成思等參加會議,就五大金融領域發展現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寫好做實“五篇大文章”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金融強國之路》一書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金融領域發展現狀進行了細致梳理,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措施和建議。該書既是理解金融行業發展趨勢的指南,也為推動金融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與會學者表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也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內在要求。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金融本身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以金融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們要深入思考未來需要怎樣的金融人才,金融學科發展應該作怎樣的轉變。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科研單位及高校的學者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