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陳雅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25年定為“國際量子科學技術年”。7月5—6日,為紀念量子力學誕生100周年,“量子力學百年歷程(1925—2025)紀念工作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舉行。與會學者深入探討了量子力學對科學認知和哲學思想的革命性影響,推動哲學與物理學的跨學科對話。此次活動亦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建所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表示,量子力學以海森堡矩陣力學、薛定諤波動力學為標志,徹底重塑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知,其科學與哲學意義深遠。哲學研究必須緊跟量子科技等前沿發展,以哲學思辨照亮量子奧秘,同時讓科學發現啟迪哲學思考。他呼吁建立更深入的哲學—物理學對話。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董春雨回顧了中國物理學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特別提及1990年召開首次全國物理學哲學會議及當前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物理學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十周年的背景。他認為,量子力學帶來的新現象和規律是重要的學術增長點,中國學術界應秉持守正創新理念,推動研究邁向新高度。
通過梳理量子力學百年發展史及其引發的認識論、方法論革命,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國林表示,物理學仍是當代“帶頭學科”,量子科技方興未艾。他呼吁加強對矩陣力學等基礎理論的歷史與哲學研究,表示期待年輕一代學者接續推動。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郝劉祥從愛因斯坦—薛定諤的研究溯源,結合貝爾不等式實驗驗證,系統評析哥本哈根詮釋、馮·諾依曼詮釋、多世界詮釋面臨的困境,提出退相干理論基于量子糾纏,融合各家之長并解決“偏好基”問題,是當前有效的實用主義進路。他結合PBR定理等論證量子態的實在性與完備性,并從“實體變化”的全新角度闡釋量子與經典理論的本質差異。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聚焦科學傳播中的誤區,強調量子力學是“哥廷根出品”,波恩、約當等關鍵人物的貢獻常被忽視,創始人海森堡的作用則被過度放大。他批評了相關概念翻譯及線性代數教學不足對理解量子數學基礎的影響,呼吁科學傳播必須基于一手原始文獻,準確還原歷史脈絡與理論本質。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提出,當前,西方哲學體系仍植根于經典力學,亟須建立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新哲學框架。她將量子百年史劃分為四個哲學時期,強調“第二次量子革命”使糾纏成為物理資源,催生量子信息哲學等交叉領域。她主張量子革命要求本體論、認識論的全方位重構,提出“非表征主義”知識觀——理論不再簡單“表征”世界,而是與實在構成“統合”關系,并倡導借鑒語境實在論等激活傳統資源,構建新哲學體系。
與會學者不僅回顧了量子力學百年輝煌與哲學研究所70載積淀,更聚焦前沿,在量子計算哲學、糾纏本質、理論詮釋多樣性、科學傳播糾偏、實在觀與知識論重塑、量子認知拓展、歷史社會學解構等關鍵問題上碰撞出思想火花,進一步深化了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