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6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的“全球清史前沿工作坊”系列講座首講“八旗佐領與清朝前期史的全球動向”在京舉辦。
“全球清史前沿工作坊”系列講座的創設,旨在傳承楊向奎、王戎笙等老一輩開門辦室的優良傳統,摒棄單一的學術講授模式,力邀清史學界的新銳力量,圍繞全球清史的核心問題展開討論,進而洞察和把握全球清史研究的新走向與發展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史料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關康介紹了其新作《八旗佐領承襲制度初探》的主要內容,詳細闡述了八旗佐領承襲制度的類型、演變歷程和承襲規則。他表示,清朝通過清查佐領根源、頒發承襲執照等措施,至乾隆中后期,最終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善、針對不同類型佐領的承襲規則,以及非世襲佐領的管理措施。清代佐領承襲制度的延續,有助于清代八旗世家的形成與維系,成為了解清代旗人基層政治的極佳途徑。同時,由于大多數佐領都是以嫡親為中心的家族世襲,導致人員選拔來源范圍很小,蘊含了血緣和能力相矛盾的深層治理困境。未來,在檔案史料方面,希望八旗佐領制度研究能夠整合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東洋文庫等海內外學術文獻中心的八旗佐領相關史料,進一步分析國內東北、內蒙古等地佐領的民族遷徙問題。在理論方面,希望通過分析佐領在八旗基層社會的實際地位,尤其是和上下層級的關系,進而展示八旗基層社會權力運行實況。
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建認為,八旗組織作為一個涉及軍事、社會等方面的基本組織,體系十分復雜。《八旗佐領承襲制度初探》一書以世襲佐領為研究對象,對有清一朝的佐領機構進行系統性、基礎性的分析,填補了我國學界的空白,并與國際學界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對話。清代前期史研究,不能拘泥于清代自身史料,還要拓展視野,做到清史跟明史、蒙古史研究的深度結合。
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研究員楊海英結合自身研究心得,提出八旗佐領研究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八旗佐領承襲制度初探》對該項研究作出了新的推進。她提醒,清史研究還要充分利用碑刻、墓志銘等史料。
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研究員張金奎認為,佐領制度中的很多細節與明代衛所制度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明代衛所官員在承襲過程中,雖然也強調血緣、原則上堅持嫡長子承襲制度,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更傾向于能否提供可以打仗的將士,因而衍生出“借襲”等變通途徑,為這種實際需求提供便利。這種變化和明代與元、清兩代統治階層不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活動由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吳四伍主持。古代史研究所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參加活動,并圍繞元明清基層社會的組織問題、八旗制度的發展軌跡、八旗佐領及其下屬關系等問題展開討論,并對全球清史相關問題研究的未來態勢進行了展望。
(趙法洋 吳四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