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春燕)9月6日,“中哈永久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經貿與人文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專家學者就構建中哈命運共同體、深化中哈務實合作、推動中哈文明互鑒等議題進行了研討交流。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賈文鍵在致辭中表示,哈薩克斯坦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也是“一帶一路”首倡之地。中哈互為友好鄰國,已建立永久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樹立了鄰國和衷共濟、互利共贏、相互成就的關系典范。學界應進一步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和緊密合作的領域展開務實、專業、深入的對話,為打造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與共的中哈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希望與會學者深入研討,豐富對中哈關系的深層認識,積累人文交流方面的經驗,推動哈薩克斯坦國別與中亞區域方面的學術研究,也為培養該領域的語言和研究人才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吸收更多有益的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龐大鵬在致辭中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需要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極具中國特色的價值觀融入其中,以求實現一個更加和平、繁榮、安全及可持續的世界。在各區域研究的基礎上,區域國別學必然要求系統研究,而系統研究就必然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可以將“兩史一路一文明”作為區域國別學系統研究的核心路徑。“兩史”即區域史與全球通史,這是區域國別學的研究底色、研究基礎;“一路”即發展道路,也就是要研究各國從各自實際國情和歷史文化出發選擇自身發展道路的特點;“一文明”即區域國別的地域獨特性及文明,也就是既要研究包括國家本體以及本國和本區域的共同心理特征,更要研究國家本體背后所依托的文明。
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張霄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中哈是山水相連、命運與共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兩國不斷鞏固和平友好,建交30多年來,在兩國領導人共同關心和親自推動下,雙邊關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政治互信和高層交往保持高水平,睦鄰友好和各領域互利合作不斷深化。這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也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國家間睦鄰友好合作的典范。雙方要不斷鞏固睦鄰友好,深化戰略合作,加強國際協作。
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執行主任吳穎欽在致辭中表示,哈薩克斯坦是中國—中亞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中亞關系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雙方正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和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推動實施更多互利共贏的合作項目。兩國合作步入新的黃金期,投資、產能、互聯互通、金融等領域合作成果豐碩,新質生產力合作正在加快發展。人文交流是中國—中亞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哈人文合作內涵豐富、亮點紛呈。兩國擴大互派留學生,支持高校合作辦學和聯合人才培養,互免簽證、互設文化中心、互辦旅游年、互增航班,在衛生、體育、青年、考古等領域擴展合作交流,有力促進了兩國民心相通。
哈薩克斯坦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阿斯卡爾·沙爾卡爾巴耶夫表示,中國是哈薩克斯坦全天候的朋友,兩國睦鄰友好有著堅實的基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闊的前景。目前,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雙邊關系處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兩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考慮彼此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政治對話。人文交流、文化合作在加強友誼和睦鄰友好關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疫情后,互免簽證、互設文化中心、互辦旅游年等一系列舉措加強了兩國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建交30多年來,中哈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交流內容不斷豐富。兩國在政治、外交、貿易、人文等領域交流密切,在促進歐亞大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穩定和互利合作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當前,中哈命運共同體建設進入新的高速發展軌道,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吸引了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攜手相伴,必將有力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等也給中哈雙方合作帶來新的挑戰,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研討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