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構建中國特色考古學派
——訪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
本報記者 班曉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考古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歷經70余年的發展,考古所已成為我國學科門類最全、研究領域最廣、學術成果最豐碩的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國家級考古研究機構。今年以來,該所深入落實院黨組部署的“四個一”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近日,本報記者就考古所的發展、中國特色考古學派的建設、考古人才培養、中國考古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等問題,采訪了考古所副所長(主持所務工作)施勁松。
繼承優良傳統 推進學派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報》:考古所致力于構建的“中國考古學派”,其核心學術主張、方法論特色以及區別于其他國內外考古學流派的標識性特征是什么?
施勁松:今年是考古所建所75周年。考古所的歷史也是學術傳統、學術精神形成和發揚的歷史。以夏鼐先生為代表的幾代學者帶著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理想、甘為考古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情懷,形成了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求真求實的嚴謹學風、面向世界的宏闊視野。今天考古所承擔的職責使命,更需要大家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
中國考古學與其他國家的考古學相比,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點。共性主要在于研究技術、手段的國際化。大量運用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方法,這一點中外考古學都一致,最終形成了共同的研究領域、方向和目標,比如環境、氣候、經濟、資源、技術、動植物的馴化、古人的行為模式等。但中國考古學有自己的鮮明特點,比如,中國有豐富的傳世和出土文獻,它們是理解考古材料的重要背景和線索,與歷史文獻緊密結合是中國考古學的特點。再比如,中國古代文明獨立產生,發展延續不斷,文明起源、文明特性、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等,就構成了中國考古學最重要的研究內容。
在國內,考古所的考古實踐面向全國,這又明顯不同于其他學術機構。古代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地域性,考古材料具有地域特點,考古工作也是在具體區域內進行的。全國各省區市都有考古機構,負責各地的考古發掘。各大學考古院系的教學和科研,同樣側重于各自所在區域的古代文化。只有考古所面向全國,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澳門的200多個市縣共開展了近400項田野工作。考古所的工作突破了地域性,致力于用全國的考古材料來對中國歷史和文明進行整體性建構。
與此相關的是,考古所從來都是從各地匯聚人才。來自海內外不同高校的學者具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和學術訓練,進入考古所后繼續保持、發揚了自己的學術特長。因此,兼容并蓄、百花齊放也是考古所的學術風格。
《中國社會科學報》:面對科技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快速發展的領域,所里在引進和培養具備多學科背景(如科技分析、數字化、文物保護)的復合型人才方面有何規劃?
施勁松:考古所過去的工作重點是斷代考古學,最近致力于完善學科布局、拓展研究方向,新設立了世界考古、石窟寺考古、考古學理論研究室,以及人類起源與演化研究中心、考古大數據資料中心,還準備成立出土文獻、海洋考古研究室和公共考古中心。
在中央和院黨組的關懷下,考古所近三年招聘了數十位年輕人,有不少就從事科技考古、文化遺產保護和古文獻研究。考古所還參與制定全國考古學博士生培養規劃,部分高校因此增設了考古學急需學科的招生方向。
未來的考古學是進一步融合多學科的考古學。因為多學科的方法、技術的運用,我們從考古材料中獲取的信息迅速增加,考古學的研究領域、方向不斷拓展。我們要為此做好準備,要在這方面引領學科發展。
深化探源工程 加強學科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下簡稱“探源工程”),就深化探源工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作為探源工程的重要參與者,考古所是如何整合所內外力量進行有組織科研的?取得了哪些重大文明史問題上的突破?
施勁松:探源工程是多學科合作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2002年啟動,現已完成第五階段的研究。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為主要承擔單位,國內外數十家單位、不同學科的數百位學者參與。考古所在工程中發揮了規劃項目和組織全國科研力量的重要作用。考古所很多從事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學者也加入其中,成為探源工程研究的重要力量。工程主要對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公元前3500—前1500年間的重要遺址和考古學文化進行多學科研究,建立年代序列,通過深入研究各地自然環境與文明的演進、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各區域文明化的進程、早期國家的形成、區域文化間的互動等,獲得了對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整體性認識,并根據中國的考古材料凝練出文明的新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報》:除了探源工程,所里還有哪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工程?未來,在學術工程建設方面,所里有哪些重點布局和長遠目標?
施勁松:一年來考古所實施的學術工程中,重要且初見成效的如“陶寺、二里頭、殷墟三大遺址統籌綜合研究項目”。設立這個項目,首先是為了通過這三個重要遺址深化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識。其次是創新科研機制,即在傳統考古隊的基礎上設立項目組,貫通田野發掘、資料發表、研究闡釋、遺產保護各個環節,促進學科融合,并將項目建設為培養年輕人的平臺。
考古所還大力加強邊疆地區的考古工作。比如,近期重點圍繞新疆等地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調集科研骨干制定工作規劃,內容涵蓋田野考古、資料整理、報告出版、研究闡釋、人才培養、站隊建設等,希望將吐魯番吐峪溝的考古工作打造為資料整理、報告出版、綜合研究的示范項目,將吉木薩爾的北庭故城打造為考古發掘、遺址保護、陳列展示的示范項目。
未來,結合工作實際和學科發展方向,考古所還將針對歷史時期的都城遺址、邊疆考古等設立重大研究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報》:接下來,考古所將如何以“兩鎮(陣)一平臺”建設為抓手,推進研究所和學科建設?
施勁松:考古所通過“兩鎮(陣)一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研究所和考古學科建設,建構中國考古學的自主知識體系。考古所2025年提出科研強所的目標,從田野發掘、成果出版、研究闡釋三方面制定科研規劃并整體推進。
考古所要求所有的考古發掘項目加強學術規劃、提高發掘質量,在田野工作中實現多學科融合、有組織科研和人才培養。
按院黨組的要求,堅持發掘與闡釋并重。制定并實施《考古研究所推動考古資料整理和報告出版工作的實施方案》,針對54部重點考古發掘報告建立臺賬和督辦機制,計劃2025年出版約13部,2027年底前出版大部分報告。
加強研究闡釋,在“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課題中發揮牽頭、組織等引領作用。開展有組織科研,制定《考古研究所研究闡釋工作方案》,圍繞新時代考古學重大理論創新研究、史學前沿問題的考古學研究、世界古代文明比較研究三個方向,立項31個研究課題,計劃在2025—2027年內完成并出版成果。同時,考古所將在2025年開始陸續推出“學者文庫”“青年學者文庫”“學術文集”三大精品系列,既鼓勵學者出版成果,又創建考古所的學術品牌。
增強國際交流 主動迎接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建設世界級考古研究中心的目標下,考古所計劃打造哪些常態化、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學術活動?
施勁松:建設世界級考古研究中心,最重要的是考古發掘和研究要走出國門、面向世界,這將是考古所今后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所就開始了活躍、豐富的對外交流。近10年來,考古所的赴外考古發掘和研究常態化,在烏茲別克斯坦、洪都拉斯、羅馬尼亞、埃及、巴基斯坦的考古工作成績顯著,今年又掛牌成立了“埃及考古研究中心”。考古所還積極參與建設雅典的古典文明研究院,并計劃在阿聯酋開展工作。
院黨組要求考古所要實現工作重心的三個轉變:由重發掘向發掘與研究并重轉變,由中原向邊疆轉變,由國內向國外轉變。據此要求,考古所進一步明確:赴外考古主要面向古代文明核心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周邊國家布局;目標一是加強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二是研究世界其他古文明,三是增進當今的中外學術交流。
考古所重點建設的國際平臺還有201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創辦的每兩年一屆的“世界考古論壇·上海”。論壇致力于搭建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國際學術平臺,推動全球考古學的交流與合作。論壇聚焦世界考古學的前沿議題,促進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創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強調考古學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論壇還在全球范圍內評選重大考古發現和重要研究成果,吸引了世界各國的重要考古學家。考古所作為承辦單位之一,承擔了論壇的學術設計與對外聯系等主要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考古所在推進“四個一”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將采取哪些關鍵措施確保其協同發展、整體推進?
施勁松:考古所積極謀劃、推進“四個一”建設,目前在學術工程和學術平臺方面已有較多考慮并已初步實踐。最大的挑戰是創立學派,學術力量也需要優化。我們將在全面推進科研工作的過程中,深入總結考古所的學術特點,發揮學術優勢,努力創建一個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