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陳雅靜
方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方言是研究古代漢語演變、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線索。近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推出的漢語方言學系列社科科普視頻“方言考古”正式上線,旨在通過專家團隊的解讀,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方言的歷史價值。通過“方言考古”,可以更好地追溯漢語的發展脈絡,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為語言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研究提供寶貴資料,為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探源中國方言
“方言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通過語言學專家深入解讀,帶領觀眾一同探源中國方言,賡續中華文脈。”
“方言考古”科普視頻一經上線,便受到了大眾的關注,收獲了許多點贊與好評。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共存,構成了我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寶庫。漢語方言不僅是我國遼闊疆域和豐富地域文化的語言反映,更是漢語自身歷史演變以及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
從歷史角度來看,“方言考古”并非現代才有的概念。早在漢代,辭賦家揚雄就通過收集各地的方言材料,寫成了中國第一部《方言》,為后世方言研究奠定了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祥柏提出,研究方言的目的是探尋漢語的歷史發展脈絡。古漢語演變至今形成了各地方言,其演變過程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如今,研究者實際上是逆向追溯,從諸多現存的方言出發,去探尋這些方言的源頭,了解古人的話語表達方式,借助方言來構擬古音、古詞。方言猶如活化石,對方言進行研究,就如同進行考古工作,能夠從現存的方言中窺見古漢語的本來面目。
“十里不同音”是我國方言的顯著特征之一。從地理環境角度看,北方平原地區交通便利,利于語言交流融合,方言較統一;南方多山脈丘陵,地形閉塞,語言交流受限,方言各自發展,差異較大。歷史上,北方長期是政治文化中心,人口流動頻繁,方言變化快、創新多、差異小,北京語音成為普通話標準音;南方受移民潮影響,不同北方口音融入,少數民族多,語言接觸頻繁,方言多樣性增加。在語言演變上,平原人口流動大,語言創新快,方言差異縮小;山區人口流動小,創新慢,方言差異擴大。
為什么選擇閩南話作為“方言考古”科普視頻的試驗點?劉祥柏介紹,閩南方言中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詞匯和用法,如“走”表示“跑”,“行”表示“走”,這些用法與北方話不同,而與古漢語相同,反映了早期古漢語的面貌。同時,北方話和南方話在詞匯、語法和用法上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語音上,還體現在詞匯和語法結構上,反映了歷史差異,為我們研究語言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而閩南話則保留了時代更早、數量更多的古漢語早期用法,同時,閩南話還是海峽兩岸人民祖祖輩輩一同傳承的同一鄉音、同樣的鄉愁。閩南話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體現了兩岸人民同宗同源一家人世代相傳的印記,因此成為此次方言學科普視頻的首選。
當今社會,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獨特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民俗等信息,“方言考古”科普視頻的推出讓大眾得以深入了解方言背后的故事與內涵,進而激發大眾對方言保護和傳承的意識,也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形式和新活力,為方言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許彬彬認為,科普視頻打破了時空限制,助力方言從“小眾”走向“大眾”,為保護傳承提供了有效途徑,使方言保護工作喜聞樂見。同時,將方言作為“活態”文化的鮮活記錄,讓相關科學研究“接地氣”、深入人心,觸動了“鄉土情結”。此外,它還能提升群體認同感,突破圈層范式,激發民眾參與創作熱情,使方言運用自如、文化自然呈現、情感真實流露。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徐睿淵告訴記者,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過程較為復雜。他們曾嘗試多種思路與風格,最終確定由方言母語者呈現生動的口語素材,全面闡述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特征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這種轉化是基于系統的學術研究成果開展的,對方言的展示既融入了母語者的真摯情感,又體現了研究者的系統性、理性和客觀性,這也是“方言考古”科普視頻的獨特優勢與價值所在。
賡續中華文脈
方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地域文化基因與社會歷史記憶,意義非凡。它不僅是交流工具,更蘊含著地方歷史、民俗、價值觀等獨特文化符號,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識。認識、研究、保護方言,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增強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獨特價值。
在許彬彬看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與方言文化緊密相連。在“連續性”方面,方言的存古特性和歷史多層次性是其“連續性”的體現。如閩方言,語音不僅保留了上古音、中古音,還融合了近代音;詞匯方面,閩南人稱炒菜鍋為“鼎”,第三人稱代詞用“伊”,海南閩方言稱坐具為“床”;語法上,“有”字句保留詩經時代說法。關于“創新性”,方言是地域文化再造符號,為適應地理、文化及生產生活方式等衍生出許多“特征詞”。在“統一性”上,各地方言雖存在語言溝通上的困難,但因使用漢字的統一性以及語言類型內部的一致性,如語法手段等,仍被視為漢語方言。“包容性”體現在漢語方言能容納不同歷史時期語音、詞匯和語法特征,融合不同區域、國家語言,如閩方言的“番薯”“沙茶”“洞葛”“巴剎”等。“和平性”方面,中華文明傳統上對方言差異持寬容態度,視為地域文化的自然表現,在“推普”的同時應保留方言多樣性,如建設中國語言保護工程。
“‘方言考古’科普視頻最初和最終的目的就是使觀眾認識到各地方言之美,明晰漢語方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理解漢語方言與漢語共同語的相互影響、依存關系。借助具體實例,讓大眾明白日常所說的‘土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徐睿淵發現,閩南話在飲食起居、歌曲、戲劇、民俗等各方面都蘊含著考古線索。閩南地方文化中,飲食起居、歌曲、戲劇、民俗等涉及閩南話的部分與古漢語存在契合之處。方言既體現了古代語言,承載著傳承至今的地方文化,也是語言學者以今見古、考古式探索中華古代語言發展歷程的重要研究范式。
“方言考古”不僅是一種學術研究方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民族記憶的探索方式。它通過方言這一“活化石”,揭示了漢語的歷史演變和文化的多樣性。未來,隨著跨學科研究的深入,方言將繼續為人類學、歷史學和遺傳學提供寶貴的研究素材,揭示更多未解的民族融合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