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塑造中國文學學派的學術路徑——訪我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丁國旗
      2025-07-08 來源:社科院專刊 總第780期 作者:陳雅靜
      分享到: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陳雅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始終致力于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系統研究中國文學理論、文學發展現狀與歷史,推動文藝創作與人才培養。近年來,文學研究所積極響應院黨組部署,探索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學學派,為新時代文學研究注入新活力。在這一過程中,文學研究所將如何聚焦核心領域、整合資源、培養人才,并通過國際合作提升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丁國旗,深入探討文學研究所的未來發展及其實踐,展現文學研究所在新時代的創新使命與擔當。
        錨定文學研究核心發展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報》:文學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學的研究與發展。在打造文學學派的過程中,您認為學派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如何與文學研究所的總體任務相結合?
        丁國旗:我認為,文學學派的核心使命可以概括為:以哲學思辨與跨學科視野建構獨特的文學認知范式、以現代性視角推動傳統文學的創新性發展、以前沿熱點研究回應時代議題、依托傳播平臺與教育機制打造文學學術共同體、以本土經驗的世界性表達參與全球文學的秩序建構。
        這一使命與文學研究所的長遠發展、總體任務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文學研究所的總體任務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系統開展對中國文學理論、現狀與歷史的研究,總結經驗,探索規律,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推動我國文藝創作事業健康繁榮,并通過研究工作培養新的文學研究人才。文學學派的核心使命與文學研究所總體任務的有機融合,既能為學派建設注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深度與現實關懷,又能借助文學研究所的學術平臺與資源優勢,推動文學認知范式革新、傳統文脈轉化、學術共同體培育等目標的落地,從而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深化與發展持續提供動能,助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研究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派將如何體現“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在文學研究中,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始終?
        丁國旗:文學學派體現“二為”方向,本質在于堅持學術研究與國家前途、人民利益的高度統一,主要通過立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主題,開展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為文學發展明晰方向,更好地服務人民與社會主義事業。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科學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文學研究領域,將其貫穿始終能夠為文學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正確的價值導向。具體而言,一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確立為文學研究的價值取向。文學研究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將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要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我們文學研究的根本視角。一方面,要全面、客觀、發展地分析文學作品與文學現象,既要看到作品的藝術成就,也要剖析其存在的不足;既要關注文學的審美價值,也要重視其社會功能。另一方面,要以歷史的眼光考察文學發展,將文學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進行研究,認識到文學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受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影響。三是要在文學研究中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諸如辯證分析法、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實踐分析法與系統分析法等,提升文學研究的思想深度與學術質量,使文學研究突破單純的文本闡釋,從而更好地揭示與發現文學的社會本質與歷史規律。
        構建更廣泛的“文學”范疇
        《中國社會科學報》:文學研究所的研究范圍涵蓋中國文學的理論、現狀和歷史,學科專業分布齊全。在打造學派時,您認為哪些研究領域或方向最具潛力和價值?
        丁國旗:我認為,古代文學的現代闡釋與網絡文學及數字文化研究將成為文學研究領域的兩大前沿方向,不僅深度回應了當代社會的現實文化訴求,更在方法論創新與學術范式突破上展現出獨特價值。前者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后者則在技術革命的沖擊下重構了文學研究范式。
        事實上,古代文學一直是文學研究所的優勢學科,也是全所研究力量最強、研究方向最完備、研究人員最多且人才梯隊建設比較有序的學科。對古代文學進行現代轉換與闡釋,可謂深度契合當代文化訴求,既能有效激活傳統文學的生命力,亦能為當代文學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而在當代數字文化語境下,網絡文學及數字文化研究作為典型的新興領域,展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成為對現實文化需求的直接回應。這一研究領域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征,研究范疇廣泛,涵蓋網絡文學、當代文學、文藝學、傳播研究、文化研究等多個學科領域。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網絡文學研究室作為國內首個國家級研究單位的實體研究機構,在國內外學術界均具有重要地位并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每年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年度報告》已成為行業內極具權威性的學術產品。這份報告不僅奠定了文學研究所在網絡文學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更塑造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學術品牌。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希望文學學派形成怎樣的學術風格?如何在繼承中國文學研究傳統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學術特色?
        丁國旗:我認為文學學派的學術風格是其區別于其他學派的精神標識,既需體現學科特性,也應彰顯獨特的學術追求與時代回應;既要在核心命題與方法論上具有鮮明辨識度,又要在時代浪潮中不斷吸納新思想、拓展新研究領域。在文學研究中,學術創新并不是說要與傳統割裂,而應在古今中西的對話中孕育富有中國氣派且能參與全球對話的學術新生態、新格局。為此,需在繼承中國文學傳統的基礎上,深耕經典,從時代議題中提煉新的學術生長點。
        傳統與創新的平衡,本質上是學術傳統在數字時代的自我更新與激活。真正的平衡是在動態對話中實現的創造性再生,而非簡單的二元調和。面對新興文學文藝現象,文學學派既要警惕盲目追新導致傳統斷裂,防止學術根基在技術浪潮中懸空,又要破除因循守舊,避免理論與文學實踐脫節。理想的路徑是以傳統理論為根基,汲取數字文化養分,通過跨學科研究與多元學術對話,助力經典理論范式完成現代轉型,構建既深植傳統根脈又能有效闡釋數字時代文學新質的創新性話語體系。
        呈現文學交流的多元圖景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文學學派在社會文化建設方面具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通過學派建設,推動文學與社會的互動,讓文學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丁國旗:文學學派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多維而重要的作用。一是通過系統的理論研究與學術思辨,為社會構建起理性客觀的文化認知體系——既引導人們穿透文化表象、把握其深層邏輯與本質特征,又以批判性思維審視外來理論的適用性,避免因盲目追隨而導致的文化主體性迷失;二是以專業視角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結晶,通過文本解讀、符號重構與現代話語轉譯,讓歷史積淀的思想精華突破時空局限,為當代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啟迪;三是面對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精神困境,文學學派要以文學特有的想象力與共情力重構社會精神家園,在技術浪潮中維系人性的溫度與生命的尊嚴,為現代社會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文平衡;四是通過文學教育以及文化傳播等形式將文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可感知的審美實踐,引導公眾在審美體驗中提升文化鑒賞力與精神境界。
        文學學派會高度關注文學與社會熱點問題的互動,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剖析社會現象,揭示其內在文化邏輯;以文學理論為工具介入當下熱點議題,突破淺層解讀,構建具有思想深度的批判性視角;將專業學術洞見轉化為貼近公眾認知的文化話語,推動社會圍繞熱點展開理性的、建設性的深度討論,從而為社會提供持續性的文化反思與精神指引。具體來說,一是搭建多元創作與傳播平臺。通過舉辦文學創作競賽、主題征文等活動,激發公眾創作活力,引導作品聚焦社會議題;開展文化展覽、讀書會、戲劇改編等多元文化活動,架設文學與公眾對話的橋梁。二是深化社會調研與公眾參與。組織相關人員深入社會調研,以文學視角記錄時代變遷;與社區、學校合作開設文學工作坊,普及審美教育,提升公眾文化參與度。三是推動學術成果的社會性轉化。通過學術研討提煉社會熱點的文學表達路徑,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議或公共文化產品(如紀錄片、文創項目等),助力文學介入社會治理與價值構建,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希望通過學派的建設,在文學文化傳播方面實現哪些目標? 
        丁國旗:一是構建本土理論范式,重塑中國學術話語權。通過提煉根植中國文學實踐的理論話語,打破西方理論主導的學術格局,以獨立的邏輯架構參與全球學術對話,破解“理論失語”的困境,實現中華文化闡釋權的自主構建,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本土化學術支撐。二是激活傳統文學的當代價值,增強文化的現實觀照。立足現代語境重新解讀古典文學,挖掘傳統文本與當代社會議題的對話空間,推動古典文學從靜態“歷史標本”向動態“思想資源庫”轉型,賦予傳統文化鮮活的時代生命力。三是創新傳播形態,培育青年文化根基。以多元創意形式激發大眾文化參與熱情,通過短視頻、互動游戲、虛擬體驗等年輕化載體,深化本土受眾尤其是“Z世代”對多元文學傳統的認知與認同,筑牢文化傳承的青年人才根基。四是推進國際化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國際傳播網絡,結合數字技術與跨文化傳播策略,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國門,增強中華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話語權與輻射力,塑造更具辨識度的國家文化形象,同時也通過譯介引進國外優秀文學作品,促進中國文學文化的自我提升與更好發展。五是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選擇性引進國外前沿文學理論與經典作品,聚焦具有創新性、批判性與跨學科視野的學術成果,通過譯介、研討、比較研究等方式,將其納入中國文學研究的話語體系,為本土文學理論創新與創作實踐提供有益借鑒,推動中外文學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共同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齊澤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男人桶女人叽叽| 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古代| 日本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吃奶摸下的激烈免费视频播放 | 久草福利在线观看| 青草青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青苹果乐园影视免费观看电视剧hd|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j插入女人p| 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视频| tube人妖多泄精妖精| 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а√天堂中文最新版地址bt|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内射青草| videsgratis欧美另类| 日本护士XXXXHD少妇|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天天5g影院| 一级特黄女**毛片|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高清|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18岁大陆女rapper欢迎你| 无限在线观看下载免费视频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男女一进一出抽搐免费视频| 在线天堂资源www在线中文|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 国产大陆xxxx做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