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他旁征博引,引導學生們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課堂外,他耐心細致,認真批改論文等作業。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以學生為中心,專業性極強”。他就是獲得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教學獎“青年教學名師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趙猛。
2020年9月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依托哲學研究所與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學術資源,構建起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扎根教學一線的趙猛,在開設“西方哲學史”“現象學專題”“歐洲近代哲學”等課程時,注重將哲學史脈絡與原典精讀相結合,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夠將目光投向最優秀的人類思想家。
用哲學方法研究哲學問題
在教學中,趙猛始終強調哲學研究的特殊性:哲學研究的對象并非自然呈現的客體,而是需要經過專業訓練才能被把握的抽象領域。存在、心靈、意識、自我……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研究對象,都體現出哲學研究“得先經過專業的訓練,才能夠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這一特殊性。秉持這一理念,他注重引導學生跨過哲學研究的門檻,通過系統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哲學家的思維范式——“用哲學的方法研究哲學的問題”。
“用哲學的方法研究哲學的問題,最可靠的途徑就是學習大哲學家的思考方式,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他們的問題?!痹诰唧w教學中,趙猛會手把手將自己閱讀經典哲學文本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哲學家特別有意思,會在重要的概念和語句上加重點號、用斜體。提出新的哲學術語后,馬上就會進行解釋”。趙猛常選取兩到三頁哲學原著,逐句演示如何解析概念定義與論證邏輯,并要求學生按照相同的方法獨立研讀。
為強化文本研讀效果,趙猛設置了“Office Hour”(辦公時間)等課后答疑形式,及時解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學生課堂學習中未能及時消化的理論難點,確保學生真正掌握哲學思維模式。
把哲學鉆研精了再“對話”
閱讀并非訓練的終點。趙猛始終將寫作視為哲學訓練的核心環節。在他看來,閱讀與復述只能實現知識的接收,唯有通過寫作,才能真正檢驗自己思維的系統性與嚴密性,產出自己學習與研究的成果。這種認知既體現在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中,也貫穿于他對教學體系的設計中。
這一理念轉化為系統化的寫作訓練。在“西方哲學史”課程中,趙猛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篇期中論文,他會逐段批注學生提交的初稿,學生根據反饋意見修改后再次提交給他。從文本格式的段首縮進到段落間的邏輯銜接再到整體論證的完整性,每個環節都會被精心打磨。在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從“試分析”“淺談”到“認真分析”“深入探討”的轉變。
趙猛的教學理念源自其導師的教導:“專業對話的前提,是先把本專業知識研究透徹?!痹趯熡绊懴拢冀K圍繞重要哲學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大量文本閱讀拓展研究視野,并將這一原則貫穿于教學實踐。
在哲學人才培養中,趙猛堅持“先廣博后精深”的培養路徑。他認為,偏廢任何一個領域都會導致知識結構失衡,因此要求本科生系統學習哲學各個學科方向的基礎知識;對于研究生,他主張“只有夯實知識體系,才能在積累中發現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問題”。他明確表示:“先掌握基礎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興趣方向自然會有所聚焦。”這種聚焦不是縮小視野,而是通過關鍵問題的突破帶動整體思維的開拓。
趙猛認為,學術對話能力的核心在于專業深度。當研究者對特定哲學問題形成深刻見解時,跨學科的學術對話便會自然發生。他力圖培養出既能深耕本領域,又具備跨學科對話能力的哲學研究者。他要求學生在深入研究時既要保持問題意識,也要保持開放性:“我們真正去面臨一些很深入的問題時,既需要自己去努力,也需要聽聽別人的意見。”
將目光投向最優秀的人類思想家
趙猛始終強調,哲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培養兼具專業性與純粹性的學生。專業性意味著希望學生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能夠與國內外一流學者比肩,在思想交鋒中保持自信;純粹性則要求學生保持謙遜與開放,與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哲學家對話,跳出同輩競爭的局限,將目光投向笛卡爾、康德,投向馬克思和他胸懷中的全人類。
“將目光投向最優秀的人類思想家”,既是趙猛對學生的期許,也是自身研究的準則。他堅信,專業深度與思想純粹性必須互為根基:既要以努力打磨專業技藝,也要始終保持謙卑的態度。
在這一準則指導下,趙猛如愿觀察到學生的轉變:許多學生最初僅因朦朧的興趣接觸哲學,卻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專注的研究態度。趙猛十分肯定這種純粹的求知狀態:“即使他們的知識儲備尚不成熟,但保持對問題的真誠追問,就是學術道路的起點。”他相信,這些謙虛而自信的學生或許尚不足以解答所有問題,但會以敬畏之心接續前人的探索,在嚴謹的學術訓練中踏實前行。
?。ㄖ袊鐣茖W院大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