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教師李石強累計為逾千名本科生、研究生講授了“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他不斷探索經濟學人才培養路徑,并將這門課程視為連接初級理論與高階研究的關鍵紐帶。李石強認為,只有認真打好理論基礎,才能真正全面把握整個經濟學科。基于“教學相長、扎根中國”的育人實踐,李石強在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教學獎評選中榮獲青年教學名師獎。
夯基固本:
以概念為鑰打開思維之門
在“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李石強始終強調基礎概念是理論體系的根基。“基礎概念的講解是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先有概念,再有命題,然后才能構建理論。缺了概念,后面的推導和應用就是空中樓閣。”他認為,學生出現的算不對、用錯模型等問題常常可以歸結為基礎概念掌握不牢。
為此,他堅持“概念先行”原則:每講一個理論,必先從核心定義切入,通過語言闡釋、圖形演示及數理推導拆解概念內涵,幫助學生多維度把握概念本質。在講解“消費者行為理論”時,他會先以通俗語言解析“效用函數”“預算約束”的核心定義,再通過坐標圖演示消費者均衡的形成過程,最后引入數學公式推導均衡條件。他特別提到,數學工具是概念的具象化表達,是為了用嚴謹的邏輯語言把概念掰開揉碎,而非單純展示技巧。唯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才能避免陷入純技術層面的公式堆砌式學習。
十余年來,李石強將概念辨析貫穿課堂教學與考核體系。課堂上,他開展概念提問與辨析討論;布置作業和試卷出題時,他專門設置概念對比題,如要求學生厘清邊際效用與邊際替代率、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等易混淆概念的內涵及適用場景,為后續進階學習和實踐應用筑牢思維根基。
教學相長:
以學生為鏡精進育人之道
回顧十余年教學歷程,李石強總結認為,教與學應相互促進,老師不能是單純的教書匠,而應以學生為鏡,在教學中促進自我反思,增進自身成長。
在課堂教學中,李石強注重觀察學生的反應,會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動態調整教學節奏。尤其針對重點知識和難點問題,他會依據課堂反饋及時優化講解時長。遇到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內容,他會認真思索“我為什么沒講懂”,根據思考結果調整教學策略。比如,他會從純數學推導轉為從直觀印象到圖形輔助再到方程驗證的分層講解,讓抽象理論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探索也常給李石強帶來啟發。曾有本科生主動解出研究生難度的一般均衡模型題目,他便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將課堂所學延伸至學術實踐。這種師生間的良性互動,讓他深刻體會到“教”與“學”的雙向賦能。
談及教育本質,李石強坦言,自己從輔導孩子的經歷中領悟到反思的重要性:“遇到學生理解困難時,苛責毫無意義,而是應該反思教學邏輯是否清晰、是否貼近學生認知。”他還主動與學界前輩交流教學難點,將有益經驗吸收納入個人教學方法中。在日復一日的教學與反思中,他切實踐行著“以學生為鏡,促自身成長”的理念,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成長。
扎根中國:
以歷史視角培育現實關切
“不了解中國的改革歷程,就難以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忽視歷史文化的作用,便無法全面解析經濟行為的復雜動因。”李石強尤為注重歷史視角的培育,在他看來,讀懂中國經濟必須先讀懂其歷史脈絡: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邏輯到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動態博弈,傳統文化對消費行為的深層影響皆是理解當下經濟現象的重要鑰匙。
在李石強的教學理念中,經濟學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國現實。他常告誡學生,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有其適用邊界,西方市場理論的經典模型若脫離具體國情,便如無根之木。中國自身的制度背景、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改革開放的實踐路徑,是理解本土經濟問題的關鍵約束,運用理論時必須充分考量這些現實條件的差異。
例如,在講解一般均衡理論時,他同步引入中國價格雙軌制改革案例;剖析企業理論時,他以國企混改實踐闡釋“產權與效率”的關系。這些本土案例的引入,讓學生在西方理論框架與中國實踐的對照中,逐步理解了中國之治背后的經濟學邏輯——為何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選擇漸進式路徑?政府與市場的動態平衡如何呈現為當前的中國特色?
“培育經世濟民的經濟學人才,既要夯實理論基礎,更要有立足中國現實、觀照歷史進程的學術視野。”李石強鼓勵學生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思維定式,在掌握經典的一般性理論工具的同時,始終錨定中國的制度土壤與發展實踐,將理論置于中國具體情境中進行檢驗與應用,真正讓經濟學成為服務國家發展的致用之學。
李石強始終追求理論嚴謹性與實踐針對性相結合的教學目標,為經濟學人才培養注入鮮明的現實關切與中國底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