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班曉悅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近代史所”)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馬克思列寧學院歷史研究室。1950年5月正式建所,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成建制的全國性史學研究機構。近代史所幾乎與新中國同齡,因時代而興、因時代而盛,在我國歷史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入了解近代史所75年的發展歷程,及其“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近代史所所長夏春濤。
打造近代史研究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學術鐵軍
《中國社會科學報》: “十五五”期間形成“四個一”是院黨組交給各研究所的中心任務。在您看來,穩步推進“四個一”建設對近代史所的工作有何重要意義?
夏春濤:院黨組提出穩步推進“四個一”建設,抓住了研究所建設與發展的根本。近代史所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遇到梯隊建設、學科建設相對滯后,研究總體上“碎片化”、缺少“大歷史觀”視野等問題。這也是帶有普遍性的一些問題。“四個一”的提出,為近代史所科學做好“十五五”規劃,在“十五五”時期乘勢而上、開創新局面、取得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于推動近代史所學派建設,您有何設想?
夏春濤:“十五五”時期,近代史所將以構建“后范文瀾學派”為目標,在構建中國近代史研究自主知識體系上持續發力,進一步凸顯我們在該領域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國近代史研究是一門世界性學問,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中心在中國,也只能在中國。我們與以費正清為代表的歐美學者最大的分野,在于我們形成了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鮮明學派。作為近代史所首任所長,范文瀾是最早自覺以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歷史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在延安撰寫《中國近代史》上冊,依據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來研究和構思,以反帝反封建為主線,具有鮮明的原創性、主體性。范老提倡“坐冷板凳、吃冷豬頭肉”,“二冷”精神在近代史所代代傳承,在學界廣為傳播,成為樹立嚴謹務實學風的座右銘。近代史所由范老牽頭,劉大年、羅爾綱、黎澍、李新、榮孟源等著名前輩學者一同創榛辟莽,創立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新時代推動近代史所學派建設,構建“后范文瀾學派”,就是賡續本所優良傳統,打造一支近代史研究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學術鐵軍。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為指引,努力做到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加強近代史學科歷史理論的學理化體系化研究,善于用學術話語來表述政治話語。要重視考據、重視回答“是什么”,更要重視研究的思想性,著力回答“為什么”。舉凡當代中國的國體、政體以及發展道路的選擇,追根溯源,都要結合中國近代史,才能作出正確解讀和闡釋。推進學派建設,關鍵是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在近代史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您有哪些想法?
夏春濤:第一,把人才隊伍建設與學科建設融為一體,以學科發展帶動人才梯隊建設,實現不同領域人才隊伍的有序新老交替。近代史所現有12個研究室(學科),要著力打造引領學科發展方向的旗陣,保持學科齊全的優勢。具體來說,要大力加強晚清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重視抗戰史、臺灣史等新興學科建設。
第二,強化青年歷史理論學習。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是基本功。近年來,近代史所以青年讀書會形式,舉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研讀會,深入研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新民主主義論》等經典文獻以及黨史上的三個歷史決議。再就是引導青年及時學習、掌握院黨組的建院思路和舉措,如“兩鎮(陣)一平臺”建設、“三項共識”等。通過制度化學習,青年學者的理論素養普遍得到提高,政治意識、使命意識增強。
第三,持續舉辦“青年學術論壇”。近代史所自1999年創辦青年學術論壇,到2024年已舉辦26屆。該舉措已形成品牌效應,為多家學術單位效仿。
第四,以“有組織的科研”促進青年成長。院黨組反復強調“有組織的科研”,意味深長。科研缺乏組織,就難以推出有分量的標志性研究成果。近年來,近代史所著力推動“新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研究”“新編中國通史·清代卷下”等課題研究,在此過程中扶持“70后”“80后”成長,著眼研究梯隊建設。
第五,科研與管理隊伍并重。科研管理是科研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培養高水平、有干勁的科研管理隊伍,是科研工作正常運轉、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更是科研事業取得進步的前提條件之一。
以“有組織的科研”為抓手發揮學術旗陣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十五五”時期,近代史所的學術工程建設將在哪些方面著力?
夏春濤:近代史所將繼續推進一系列重大項目,以“有組織的科研”加以引導,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大歷史觀,提倡長時段、貫通式研究。晚清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是近代史所的優勢學科,前者將重點推出3卷本《新編太平天國通史》等研究成果,后者以“新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重大課題為依托。同時,在具體研究中,提倡把晚清史、民國史貫通起來研究,避免各守一攤,在研究上搞條塊分割。
二是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研究。馬克思主義是中國近代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極大促進了近代中國各個層面的變革與進步。通過研究這段歷史,深化對中華文化“魂脈”和“根脈”的理解,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歷史智慧。
三是加強中國道路和近代民族命運轉折研究。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回顧總結黨的百年奮斗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追溯的。研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等重大課題,都必須深化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
四是繼續發展臺灣史學科,延續香港史、澳門史研究血脈。近代史所的香港史和澳門史研究興起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推出一系列蜚聲海內外的成果。在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背景下,繼續深化港澳臺歷史研究,意義重大。
五是繼續加強史料征集、整理和研究。重視史料建設是近代史所的優良傳統,是構建“后范文瀾學派”的題中應有之義。如《近代史資料》已創刊70余年,要繼續辦好。“十五五”時期,一要繼續廣泛搜集史料,特別是與中國革命相關的紅色文獻;二要創新史料收集形式,拓展史料來源與入藏共享方式;三是結合AI技術,創新資料整理與研究的路徑。需要著重說明的是,2012年起,近代史所承擔“海外珍稀近代中國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重大學術工程,使1000余萬頁海外文獻重回中國學者視野,其中數百萬頁涉及中共黨史,備受學界重視和稱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關于打造“兩鎮(陣)一平臺”,近代史所有何計劃?
夏春濤:首先,在打造學術研究中心方面,要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直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碎片化、創新性不足、開拓意識不夠等問題,以“有組織的科研”進行一些重大課題攻關,如晚清通史、海峽兩岸關系通史、新編臺灣通史等,主動探索并引領學術前沿,真正發揮學術旗陣作用。
其次,在打造學術交流中心方面,要以我為主,繼續以開放胸懷進行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持續打造《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臺灣歷史研究》等高質量學術刊物矩陣,重點在提升刊物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力。同時,重點辦好《近代史資料》《晚清史論叢》《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等所內學術集刊。
最后,談一談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在研究所層面,在紀念辛亥革命、孫中山誕辰、抗戰勝利、五四運動等關鍵時間節點,繼續循例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研究室層面,多數學科每兩年開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各自學科的品牌。開學術會議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實效,通過開會交流信息、了解研究動態、推進人才成長。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今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節點,近代史所還將開展哪些工作?
夏春濤:這是一件大事,近代史所將按照院黨組的部署,在中國歷史研究院組織下,舉辦一系列學術活動,如與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籌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具體落實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學術成果發布會等。這里不一一贅述。
近代史所的《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將圍繞這一主題推出系列研究論文,重點是研究闡釋抗戰史觀和二戰史觀,諸如抗日戰爭勝利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我們還著手以此為契機,將《抗日戰爭研究》從季刊改為雙月刊。再就是推進普及讀物《抗戰史話》(50冊)的出版,以及《日本侵華與中國抗戰海外史料集》(第一輯16冊720萬字)的出版。同時,近代史所代管的學術團體也將開展相關學術活動。譬如,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將與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聯合舉辦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學術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