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燦燦 (社科大政府管理學院)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一名學生,我有幸參與學校“科研育人重大專項暑期調研計劃”,在學院皇娟老師的帶領下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東海研究院和中共舟山市委黨校共同組織的課題組在浙江省舟山市開展以“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滿意度”為主題的調研。
在為期數天的實地調研中,我主要負責舟山市新城區域多個公共服務點位的問卷調查與實地觀察,包括臨城街道三官堂村固定巡回診療點、長峙客運站水上客運服務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線上診療平臺等場所。透過這些基層服務窗口的運作實態,以及與被訪者的深入交流,我不僅收獲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更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深化了對民眾滿意度的理解,也對舟山在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的政策創新與治理邏輯有了若干思考。
調研期間,我輾轉于舟山不同的公共服務場景中,以“觀察者”與“傾聽者”的雙重身份,串聯起醫療、交通、文化、體育等民生場域。在舟山醫院的候診區,我觀察到市民排隊候診時流露出的焦慮與期待,那是對健康關切最直接的流露;在長峙客運站的候船大廳,乘客們對“水上客運服務”的舒適度、準時性的細致評價,則關乎日常出行的切實體驗;市圖書館的閱覽室里,讀者們要求增加圖書數量、完善導覽系統,是對精神文化需求被滿足的深切期盼;在夜晚的新城體育館內,健身的市民與我暢聊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體驗,傳遞出對公共活動空間的歸屬感。這些鮮活的田野經歷,讓我對“滿意度”這個抽象概念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統計報表上的數字,更是民眾在具體服務場景中的真實體驗與情感反饋。
重視滿意度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服務型政府以人民需求為導向,通過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強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滿意度是政策調整、服務優化的重要依據,能有效推動政府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跳出對滿意度數據的單純收集與分析,舟山市獨特的地理基因——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態與海陸交錯的交通格局——本身就成為一本生動的教科書,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群島城市如何在與生俱來的地理約束中,探索并塑造獨具特色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與治理邏輯。
以醫療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為例,在調研中,固定巡回診療點的設置讓我直觀看到公共服務供給對島嶼特性的回應,是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特殊地理空間的實踐。舟山市通過“巡回診療”“送醫下鄉”,將醫療資源主動輸送至基層村落,打破了島嶼地理阻隔對醫療可及性的限制。舟山醫院、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推出的線上診療服務,則直接回應島嶼居民就醫的“時空限制”問題,利用數字技術突破地理束縛,契合當下數字治理的趨勢。
有效的治理必然是因地制宜的,必須深刻理解并積極回應特定地域的內在邏輯與核心約束,才能構建起真正可持續的服務供給體系。但調研也讓我感覺到,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推進仍具有改進空間,這為我今后的學習與研究提供了鮮活素材。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尤其是人才能長期、穩定地流向基層?如何更為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公共服務資源,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這涉及基層資源配置的激勵機制問題。此外,跨島嶼公共服務協同層面,如何打破數據孤島、標準差異等隱形壁壘,構建統一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與質量評價體系,也是實現真正的公共服務一體化必須攻克的關鍵難題。
這些現實困境恰恰印證了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復雜性。作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此次調研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價值。它不僅提升了我對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滿意度、島嶼治理創新的認知,更讓我明晰了專業研究的方向——從現實治理困境中挖掘理論生長點,用理論反哺實踐,助力政府優化公共服務、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