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之上看民生
——記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滿意度調研
本報記者 孫美娟
暑期調研是知識從書本邁向現實的橋梁。為深入貫徹科教融合戰略,強化科研育人實效,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與創新能力,助力新文科背景下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今年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社科大”)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暑期調研活動。此次暑期調研涵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學生們深入社會一線,圍繞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鄉村治理、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的前沿實踐等主題,通過實地走訪、數據采集、案例分析等方式開展調研。
社科大科研處負責人表示,鼓勵學生開展暑期社會調研,是學校有組織推進“科研育人”的重要舉措。2025年,社科大特別設立校級專項課題“科研育人重大專項”,既為學生調研提供堅實的經費保障,助力調研工作順利開展,同時也對調研的質量、成果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以確保調研能真正服務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與科研素養培育。
7月5—9日,參加社科大“科研育人重大專項暑期調研計劃”的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2023級3名本科生在該院副院長皇娟的帶領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東海研究院、中共舟山市委黨校組成課題組,赴浙江省舟山市開展“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滿意度”調研。
真實反映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改革成效
本次調研圍繞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聚焦于人民群眾對改革成效的滿意度開展實地調查。針對教育、醫保、人社、衛健、民政、交通、安居、文體等多個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舉措,調研團隊通過入戶訪問和點位調查,深入舟山兩縣兩區,即岱山縣、嵊泗縣、定海區、普陀區的多個街道社區,面向服務對象采集一手數據。皇娟表示,此次調研力圖從被服務對象視角真實反映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的實際成效與運行瓶頸,為后續優化服務布局、提升協同效率和群眾滿意度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在出發之前,調研團隊便做足案頭準備工作,詳細整理了有關舟山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政策文件、報道等資料,并進行了集體學習。整個調研團隊分為三個調研組,三名本科生分別加入其中兩組,前往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涉及的場所進行問卷調查。從普陀蝦峙遷居養老安置點到普陀醫院,從定海金塘中心衛生醫院到東瀛路“幸福食堂”,從新城長峙客運站到海洋文化藝術中心,調研團隊深入不同群體,在問卷調查中收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的真實反饋。
參與本次調研的同學表示,“在5天的調研中,調研團隊遇上舟山的酷暑時節,在戶外調研經受了烈日的考驗,其間還因臺風影響,不斷調整調研行程。考慮到調研對象的特殊性,調研團隊周末在公共文化場館、民生服務綜合體等場所開展調研,晚上在體育館等體育活動公共空間調研,整個調研行程辛苦也充實,收獲良多”。
浙江省舟山市由2085個島嶼組成的地理現實,為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推進帶來巨大挑戰,卻也催生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調研中,調研團隊看到海島居民因地理分散,在安居、就醫、上學、出行上面臨的天然阻礙,也看到政府回應這種特殊性的努力。
團隊成員、社科大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2023級本科生唐牧星告訴記者,在教育領域,舟山市在權衡小島嶼辦學高成本與教育質量保障難后,做出適配選擇,推行小島學齡人口向大島轉移的政策。在舟山市圖書館調研時,我們聽到家長講述道“以前孩子在小島上學,師資不穩定,現在去大島讀書,課程豐富了,我們也更安心”,真切理解了“因地制宜”絕非抽象的治理原則,而是尊重地域差異、不斷細化政策設計的實踐邏輯,是政策生命力的生動展現。
人民群眾與政策進行深層“對話”
在調研中,人民群眾與政策之間的深層“對話”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政策效果的關注和持續的反饋調整。在人社領域的職業技能培訓中,舟山市培訓內容從傳統漁業技能向電商運營等新業態轉變;在公共文化服務流動站,圖書更新、活動策劃也緊扣群眾需求,很大程度上形成“需求表達—政策調整—效果反饋—再調整”的完美閉環。工作人員解釋道:“我們根據群眾反饋,發現大家希望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學習電商運營等新業態技能,借著海島旅游發展的機會增收,所以適時調整職業技能培訓內容。”
“當我們走訪舟山市當地零工市場,看到用工單位與靈活待就業群體形成雇傭關系,盤活社會人力資源,我們明白持續反饋不是簡單的流程,而是讓公共服務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保障。這一機制讓人民群眾從公共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也讓政策在循環中不斷優化,提升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滿意度。”團隊成員、社科大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2023級本科生高宗瑞說。
在浙江“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舟山市“小島遷,大島建”工程讓11個小島的老人告別“交通靠船,看病靠扛”的生活。調研團隊走訪普陀蝦峙遷居養老安置點,通過入戶調研等方式,既看到老人對新居居住條件、醫療配套的滿意——“半夜生病不怕沒船出島”,也發現政策執行中的深層張力——搬遷老人老家閑置資產難以處理;整體搬遷后,老人對原有家園的情感依戀未減,社會關系網絡重建相對滯后,分散安置社區的文化活動尚未完全滿足安置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高宗瑞不禁感慨道,這讓我們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深刻意識到,從“遷得出”到“住得穩”“過得好”,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覆蓋,更要正視社會融入與情感重建的長期性。而要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離島不離情”,既依賴基層組織的情感鏈接,也呼喚公共服務一體化向心理支持、社會關系重建等深層領域延伸。這正是治理實踐中,政策設計與復雜現實碰撞的鮮活注腳。
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不是靜態的制度設計,而是隨人民群眾的需求與技術發展持續調整的動態過程。在調研中,同學們真切感受到,在舟山市,這種更新不是冰冷的政策調整,而是對老人“少折騰”期盼的回應,對海島居民健康管理需求的滿足。政策動態調適的本質就是讓公共服務始終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同頻共振,是我國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
促進多元主體協作共治
在各點位調研過程中,通過對千余份問卷的收集整理,團隊成員在感嘆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成效的同時,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眾多成效的取得不僅依賴于政府的科學規劃,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協同共治。
團隊成員、社科大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2023級本科生宋燦燦表示,我們在人民群眾所提的改進意見中切實體會到,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需要打破政府內部的結構性和功能性的協作壁壘,促進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的協作。這意味著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應強化跨部門、跨層級的溝通協調機制,提升政策執行的整體性,克服制度供給與基層服務供給之間的“最后一公里”落地細節差異,同時要通過很好的制度設計讓多元主體可以參與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
對整個調研團隊而言,本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問卷收集,更是一次與真實社會的深度對話。皇娟認為,同學們只有走入基層,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展開交流,收集第一手資料,才能對中國的政策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觸摸到政策落地的溫度,才能看見改革背后尚需持續打磨的治理細節。
通過對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的實地調研,團隊成員達成共識——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制度設計,而是一項需要立足地方實際、進行動態調適與持續反饋的系統工程。展望未來,團隊成員期待進一步將理論研究與田野實踐深度融合,在更多“走進基層”與“觀察認知”的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提出對策建議,以實地調研體悟民生需求的真實溫度,以深度傾聽理解制度運行的實際效能,以真問題為導向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協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