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瑩
2025年端午假期,各地因地制宜,開展了富有特色、生動鮮活的節慶文化活動。其中,各類城市藝術節精彩紛呈:北京大運河龍舟嘉年華、四川“百舟競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暨新津天府端午龍舟會、浙江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在這些活動中,市民游客可以打卡拍照、品嘗美食、購買文創,還能欣賞賽龍舟、包粽子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表演。
“城市藝術節一般由特色文化藝術展演、文化藝術產品展銷等節事活動組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構成了濃縮的區域文化景觀圖?!敝袊鐣茖W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告訴記者,當前,非遺展演不僅成為眾多城市藝術節的焦點,也往往成為吸引公眾參與的亮點,賦予節慶活動豐富的文化藝術多樣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今年2月,由劉曉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城市藝術節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影響研究”順利結項。該項目以城市藝術節為切入點,分析非遺的當代存續力問題,為探索非遺系統性保護的科學路徑提供理論支撐。
搭建非遺存續新模式
非遺存續力(viability)一詞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2008年通過的《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被多次提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存續力作為評估非遺的重要標準,被認定不具備存續力的非遺項目不被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范圍。
劉曉認為,非遺存續力是指非遺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存在和發展的能力。在現代化語境中保護和提升非遺存續力,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藝術節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展覽、演出、講座、群眾文化活動等,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非遺?!眲员硎?,在城市藝術節中,非遺傳承人、藝術家、組織者、觀眾等參與主體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共同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傳承人是非遺的核心承載者,他們通過口傳心授、技藝展示等方式宣傳、推廣非遺;藝術家通過創新創作,將非遺與現代藝術相結合,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組織者負責策劃和組織藝術節活動,為非遺提供展示和傳播的平臺;觀眾則是非遺的接受者和傳播者,通過觀看演出、參與工作坊等方式,親身體驗非遺的魅力,其參與和反饋對非遺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借由傳承人、藝術家、組織者、觀眾等參與主體共同推動,城市藝術節搭建了非遺當代存續的新模式,非遺的存續力和生命力得到增強。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我國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一種原生態民歌,于2009年9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過去,西北地區人民群眾常常在農閑時節組織“花兒會”,如今,這種傳統集會演變為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甘肅中國花兒大會、岷縣花兒藝術節等現代藝術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承花兒藝術的重要平臺。
在劉曉看來,各類花兒藝術節是非遺當代存續新模式的典型案例。這些藝術節不僅有利于不同流派的花兒在同一節日話語語境中相互融合,還能夠在現代性語境中助推民族非遺的大眾文化話語建構,促進花兒地方性知識的標準化,為民族非遺保護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建構科學合理的存續形態
在對國內多個城市藝術節進行實地調研后,劉曉注意到,盡管城市藝術節為非遺吸引了更多關注,但非遺的當代傳承與保護實踐仍面臨挑戰。例如,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非遺傳承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非遺資源,導致非遺商業化和異化,失去部分原有的文化內涵;一些節慶活動的組織者對非遺提出改創要求,非遺傳承人的主體性和話語權被削弱;等等。
“非遺是集文化藝術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內涵于一體的活態文化遺產,而非僅僅為節慶活動贏得一時喝彩的噱頭?!眲员硎?,在城市藝術節中,非遺是需要認真思量和對待的關鍵一環,它應區別于藝術節中其他現代和后現代的文化藝術項目,在節慶活動中建構科學合理的存續形態。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在此方面已經作出了有益探索。寶雞市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近年來,該市參與主辦或承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中國非遺保護年會、陜西省關中五市聯盟非遺展演展示、寶雞非遺發展大會等各類節日會展,引導非遺在上述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推動非遺融入公共文化領域和場景,逐步形成了“政府搭臺,非遺唱戲”的宣傳、保護與發展模式。得益于此,寶雞非遺不僅在國內獲得社會關注,還多次登上國際舞臺:寶雞社火赴巴基斯坦等20多個國家交流,亮相中華—中亞峰會;鳳翔木版年畫、鳳翔泥塑、西秦刺繡赴突尼斯、摩洛哥參加2024“歡樂春節”等系列活動,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對城市藝術節與非遺關系的深入研究,能夠揭示城市藝術節對非遺存續力的影響機制,拓展非遺保護的理論邊界?!眲哉f。在其項目成果《城市藝術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影響研究》中,她圍繞如何通過城市藝術節提升非遺存續力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如將城市藝術節作為我國民族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關鍵施力點;順應民族共享非遺、產生集體記憶和形成文化認同的客觀規律,在節日話語體系中搭建闡釋文化多樣性的公共平臺;以節日方式形成非遺活態存續新模式,建構城市藝術節關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長效機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