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美娟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銀發經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如何以高質量銀發經濟發展服務老齡社會、增進老年人福祉?近日,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我院多位專家學者。
繪就銀發經濟幸福底色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亟待滿足。發展銀發經濟不僅能滿足老年群體在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還能借此拉動內需,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催生養老科技等新興業態,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養老與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寶表示,銀發經濟主要呈現出廣覆蓋性、強民生性、高成長性、長周期性四大屬性。其中,強民生性體現在銀發經濟強調實現養老產業與養老事業的有機統一。銀發經濟不僅注重培育發展養老相關產業,更聚焦于切實解決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既通過產業發展賦能養老事業,又通過推動養老產業繁榮實現養老事業的同步發展。
作為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銀發經濟涵蓋了傳統的養老、醫療服務、老年金融、文化娛樂、智慧養老等多個領域。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銀發經濟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1萬億元左右,約占GDP的6%。預計到2035年,規模將達19.1萬億元,占總消費比重達27.8%,在GDP中的占比也將大幅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郭金龍表示,目前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且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未來進入“長壽時代”后,銀發經濟在GDP中的占比還將進一步提高。隨著老年人口持續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銀發經濟規模也將持續擴大。
銀發經濟需求結構的升級不斷推動產業創新迭代。郭金龍認為,未來銀發經濟需求將更加多元化。老年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消費需求從基本物質延伸至精神文化、醫療保健、養老服務等領域。以養老服務為例,近年來,家庭式養老院成為養老服務模式的新趨勢,市場潛力巨大。當前,部分小區家庭式養老院甚至出現入住名額供不應求的現象。此外,保險機構推出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也備受市場歡迎,進一步豐富了養老服務選擇。
銀發經濟正推動養老產業實現范式變革。相較于傳統養老產業將老齡化視為“社會問題”的被動應對模式,銀發經濟將其轉化為“發展機遇”,通過市場化、科技化手段實現全鏈條升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穎熙認為,這種轉變不僅緩解了養老壓力,更催生了新的經濟增長極,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戰略支點。從發展邏輯上來看,銀發經濟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賦能”的轉變。銀發經濟以關注健康活力老人的發展性需求(如旅游、教育、社交)為出發點,其服務范圍包括“既老人群”和“備老人群”,服務模式在普惠性、托底性基本服務基礎上,重點發展增值性服務,強調利用市場化手段滿足“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高階需求。
深挖銀發經濟發展潛力
為加快推動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近年來,我國出臺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關于增開銀發旅游列車 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銀發經濟發展。這些政策有效推動了銀發經濟發展,但在政策協同落地機制、適老化技術創新應用、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以破除發展壁壘,釋放更大發展潛力。
張穎熙認為,這些年國家對銀發經濟領域的關注和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政策發力點逐漸聚焦銀發領域的關鍵環節和需求點。以適老化方面的政策改革為例,國家出臺了《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適老化改造相關文件。在其推動下,適老化改造不斷升級。當前,適老化改造正加速與數字化進程深度融合。這一趨勢將催生出適老化消費的全新場景、業態與模式,不僅為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體驗,也將為銀發經濟注入創新活力,驅動產業向更高質量邁進。
盡管我國銀發經濟發展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雙重制約,只有破除發展制約,堅持供需雙側發力,才能充分挖掘銀發經濟發展潛力。林寶建議,在需求側,要重點完善多層次的老年收入保障體系和基本服務保障體系。應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并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盡快出臺城鄉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供基本的長期護理保障,增強老年人利用服務能力。在供給側,針對供給滯后的問題,重點開展補短板行動,有針對性地增加供給。例如,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補齊專業性護理服務、社區養老服務和農村養老服務的短板,重點完善覆蓋城鄉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等。
科技賦能銀發經濟產業升級
隨著全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銀發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這一領域更是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老齡群體規模快速擴大、退休金的GDP占比快速提高、社會平均工資的持續增長,這三大因素將促使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迅速發展,其增速不僅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也將高于很多發達國家水平。預計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超過GDP的10%,達23萬億元左右。
在市場規模快速擴張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鄭秉文提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銀發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AI技術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提升了阿爾茨海默病和部分癌癥的篩查準確率,同時,遠程醫療覆蓋率也不斷提高;智能化養老設施在社區層面整合家政與醫療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覆蓋范圍不斷擴大;養老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服務更加人性化,產品體系也愈發豐富;等等。
科技與銀發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改變了傳統養老模式,更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郭金龍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在多個維度賦能銀發經濟,這不僅能夠優化服務體驗、提升服務效率,還能創造新的市場機遇與就業崗位,推動產業升級與規范化發展。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智慧養老模式可覆蓋銀發經濟全產業鏈條,有效帶動老年用品、養老服務、老年健康管理、老年文旅、老年理財等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面對萬億級市場機遇,企業將加速布局AI技術,聚焦高頻剛需場景,通過構建產業生態聯盟,與AI技術提供商、老年用品制造商、醫療機構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而推動銀發經濟產業升級。
在我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的大背景下,科技進步應積極賦能銀發經濟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