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班曉悅)7月6日,《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分享會在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行。此次新書分享會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博物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院長馬援,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國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冀祥德出席活動并致辭。活動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劉國祥主持。
馬援表示,中國歷史研究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凝聚全國廣大史學工作者,以習近平總書記致我院成立的賀信精神為根本遵循,致力于挖掘中華文明的深刻內涵和優秀價值。2024年甲辰龍年,中國考古博物館聯合全國23家文博單位推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特展,正是對這一使命的踐行。展覽以考古實證為根基,通過110余件珍貴文物,輔以文獻與科技手段,生動詮釋了龍文化的演變歷程。《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一書,是對展覽學術內涵的深化與拓展。未來,中國歷史研究院將繼續深化與相關文博機構、出版單位的合作,推動更多研究成果走向公眾,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滋養民族復興的精神沃土。
張國春表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特展用考古出土文物實證中華龍文化的發展脈絡,闡釋龍文化精神,是院黨組、歷史院黨委領導下團結協作的集體智慧結晶。特展籌備期間,考古研究所積極響應院黨組號召,秉持專業嚴謹的態度,傾力為觀眾打造集文物精美、文化深度、科技魅力于一體的高品質龍文化盛宴。“龍·中華民族的圖騰”特展及此次出版的新書,以龍文化為載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構建中華文明標志體系的一次有益實踐。
冀祥德介紹,這次出版的新書是“龍·中華民族的圖騰”特展的圖錄,收錄了110余件國寶級文物的基本信息和簡要介紹,并且配上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精心拍攝的精美圖片,部分文物介紹還配上了精心繪制的文物線圖,用另外一種形式表現了中華龍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刻內涵。他同時表示,未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將與中國歷史研究院進一步深化合作,產出更多的優秀成果。
在專家座談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馮時、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任袁廣闊、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李志鵬,圍繞龍文化的歷史演變、文化內涵以及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中的意義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并細致耐心地解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
在總結環節,劉國祥表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的出版,為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希望通過本次活動,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龍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共同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