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高瑩)4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以下簡稱“俄歐亞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京發布《俄羅斯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聚焦2023年俄羅斯基本情況、重大事件以及面臨的挑戰,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回顧和分析,力求反映當年俄羅斯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及中俄關系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和新特點。
以高質量研究成果服務大局
“對俄羅斯內政外交而言,2023年是關鍵一年。”報告主編、俄歐亞所所長孫壯志表示,面對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的國內危機、國際孤立,俄羅斯及時作出一系列調整,對內逐漸探索出適應制裁的經濟生存和發展模式,實現了較大幅度的經濟增長,提振了社會信心,對外持續推進“轉向東方”政策,中俄關系在逆境中顯示出強大韌性。可以說,2023年俄羅斯內政外交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為未來一段時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值得我們深入總結,作出學理性分析。特別是在當前大國博弈持續升級、中國外部經濟環境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這種學術性的總結和分析尤為重要。中國的俄羅斯研究者需要具備更加宏闊的視野,同時也要作細致入微的觀察,及時發現變化趨勢,以前瞻性、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耿顯家談到,俄羅斯發展報告是國內率先對俄羅斯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區域國別研究的智庫報告,此次發布的報告延續了該系列專題精細化和專業化的傳統,體現了俄歐亞所在該領域的深厚積淀和學術水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在策劃“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工程”,期待與俄歐亞所進一步深化合作,合力將該系列打造為“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叢書·智庫篇”的樣本。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丁曉星認為,判斷俄羅斯未來發展趨勢需要關注若干重大問題,包括俄烏沖突走向、俄社會內部穩定性、動員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俄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等,并建議下一部報告增加對俄社會民生問題的考察。
俄內政外交出現新特點
報告認為,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及與西方對抗的尖銳化是影響2023年度俄羅斯局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國內形勢和對外關系出現許多新特點。
政治方面,報告指出,為應對復雜的局面、確保政治安全和2024年總統大選順利舉行,俄羅斯完善了以總統權力為核心的公共權力體系、以文化主權為核心的意識形態體系和以防范非政府組織為核心的社會管控體系。2023年俄羅斯如期進行了地方選舉,妥善處理了“瓦格納集團事件”,為2024年總統大選創造了良好條件。
經濟方面,報告認為,面對西方制裁不斷升級,俄羅斯政府繼續調整經濟政策,通過調控關鍵利率等手段維持宏觀經濟環境的基本穩定,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諸多措施,為市場主體開展經濟活動創造良好條件。該年度俄羅斯經濟維持平穩增長,民生保障得到進一步增強,社會保持基本穩定。
對外關系方面,報告顯示,一方面,俄烏沖突久拖不決造成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持續惡化,反對西方霸權成為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主軸之一;另一方面,俄羅斯外交繼續“轉向東方”,并與“世界多數”對俄友好國家建立新的關系,試圖以此突破西方封鎖,尋求外交新空間。
中俄關系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復雜動蕩的國際地區形勢,中俄關系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報告顯示,2023年,中俄雙方政治互信進一步深化,戰略協作愈加緊密,互利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據中國海關統計,該年度雙邊貿易額達24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3%,提前完成2000億美元目標。此外,雙方全方位合作齊頭并進,民間、人文、科技交流以多種形式展開,體育交流年圓滿收官,兩國關系的物質和民意基礎更加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合作已成為雙方關系的新亮點。報告指出,在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下,雙方在能源、貿易、交通、金融、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很大成績,在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方面也有良好合作前景。特別是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貿、交通和人文合作,在雙方努力下已達到較高水平,建立了政府間合作機制。報告認為,國家間相鄰地區經貿、人文交流頻繁,有著巨大發展潛力,且受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小,中俄地方合作水平具有廣闊提升空間。
“中俄互為最大鄰國,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合作共贏是兩國關系的基本邏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李自國表示,中俄關系的堅定性既體現在政治互信、經濟互補上,也體現在對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共同追求上。報告全面記錄、準確描述俄羅斯年度重大事件,對俄發展及中俄關系進行預測和展望,是我們了解和認識俄羅斯的重要工具,充分體現了國別研究作為基礎學科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