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史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中國史研究事業,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新中國史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的賀信中對國史研究提出殷切期望,強調要“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創新宣傳方式,加強教育引導,激勵人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更好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為推動新中國史研究再上新臺階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李正華,請他分享對于發展新中國史學學派的思考與實踐。
夯實學派建設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開展學派建設工作對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有何重要意義?
李正華:開展學派建設工作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學派建設有助于形成獨特的學術風格和研究方法。不同學派基于自身的學術立場、理論框架,形成獨有的研究視角。這些視角促使學者從歷史演進、社會結構、文化傳承等多個維度,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展開研究,從而持續拓寬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路徑,深化研究層次,推動各個學科向縱深穩健發展。其次,學派建設為學術交流和思想交鋒搭建廣闊平臺。不同學派間的觀點碰撞,能有效激發創新思維。例如,經濟學領域中凱恩斯學派與芝加哥學派,圍繞經濟運行的系列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最后,學派建設有利于培養和凝聚優秀人才。學派作為學術共同體,可以吸引和培養一批有共同志趣的學者,從而形成傳承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派建設主要聚焦在哪個研究領域?
李正華: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術特色主要體現在新中國史研究領域。當代中國研究所是在改革開放后國史研究正式興起和發展的基礎上,于1990年6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的。3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當代中國研究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忠實履行“修史、資政、育人、護國”的使命職責,逐步形成了近百人的專門隊伍,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創辦了《當代中國史研究》雜志和當代中國出版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中共黨史系,組織編纂出版了《當代中國》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新中國70年》和《新時代這十年》叢書等新中國史基本著作,圓滿完成了中央有關部門和上級領導單位交辦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任務,在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快建設新中國史學學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目前,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派建設工作進展如何?
李正華:前面我提到了30多年來當代中國研究所在新中國史研究領域取得的一些成績,其實從使命履行、成果產出、學科建設、學術平臺搭建、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綜合來看,當代中國研究所在新中國史學學派建設的多個關鍵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派建設基礎和發展潛力。
推動學派建設創新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學派建設過程中,我們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李正華:當代中國研究所在學派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持續提升新中國史研究的學術水準,有效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這一挑戰背后,不僅存在基礎史料挖掘不充分、跨學科研究融合度欠佳等問題,還面臨西方學術偏見的阻礙,亟待通過構建多元研究體系、加強國際學術對話來突破。
《中國社會科學報》:針對這些挑戰,當代中國研究所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突破困境,推動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派建設不斷發展?
李正華: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派建設要加強新中國史基本問題研究,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新中國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正確認識新時代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正確看待新中國史上曾經出現的曲折和失誤。與此同時,以實施有關新中國史研究、編纂、宣傳建設工程和重大專題招標項目為抓手,推動新中國史的理論和方法創新,推動新中國史的通史和專門史研究編纂,推動新中國史學創新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多卷本、《(新編)中國通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等重大項目,做好《當代中國》叢書續編工作。推動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計劃”等人才政策,對當代中國研究所學派建設起到了哪些推動作用?
李正華: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計劃”“青啟計劃”等人才政策在人才培養方面對當代中國研究所學派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學派建設中,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構建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對更好地實現科研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長城學者計劃”“青啟計劃”等人才政策通過搭建高端學術平臺、提供充足科研資源與廣闊晉升空間,既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科研才俊投身于國史研究,充實研究力量,又以傳幫帶等方式帶動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構建起層次分明、銜接有序的人才梯隊,為當代中國研究所學派建設持續注入創新活力與發展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于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派建設,您還有哪些規劃與期望?
李正華: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做好國史研究,是為了真實記錄和全面反映新中國成立、鞏固、發展的過程,分清國史的主流與支流、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是為了把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經驗、智慧傳給今人、留給后人,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這就要求國史研究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樹立大歷史觀,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努力推出更多與時俱進、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研究成果。
未來,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學派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回應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使命,堅持為國家修史、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明德的理念,堅持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用更加扎實、豐富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理論的科學性、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在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方面作出更大貢獻。與此同時,加強黨對新中國史研究工作的領導,注重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不斷壯大新中國史后備人才隊伍,構建系統完備的新中國史研究事業人才體系。此外,關心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國史學會的職能,團結從事新中國史研究的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和海內外熱心新中國史工作的人士,努力把當代中國研究所建設成為國內外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新中國史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