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段丹潔 陳雅靜
中國與墨西哥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發展中大國。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墨西哥學院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跨越萬里,圍繞諸多涉及兩國共同利益的重大議題,積極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研究,不僅為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與深厚友誼筑牢了根基,更為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智慧與動力。日前,記者圍繞中墨學術合作新亮點、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等相關議題,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墨西哥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
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院—墨西哥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國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與初衷是什么?
王延中:中國研究中心自2020年創立,經過幾年的籌備和發展,于2023年正式在墨西哥學院掛牌。中國研究中心最重要的任務是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當前,中國學術“走出去”已成為樹立國家正面形象、擴大中華文化感召力、提升國家影響力的關鍵支點。隨著國際秩序從“西方中心”向多極化發展,制度話語權與知識體系競爭也日益激烈。中墨雙方每年互派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推動兩國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等方面的合作,以增進墨西哥乃至全拉美地區對中國的了解。
中國研究中心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學術資源,整合國內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為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墨西哥學院的參與,使得我們能夠深入了解拉美地區的學術動態和研究需求,在學術交流和合作中實現精準對接。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和團隊成員都參與了哪些中墨交流活動,發揮了怎樣作用?
王延中:中國研究中心的運行在院黨組、國際合作局的指導和支持下,由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負責具體事宜。團隊在中心建設、人員互訪、學術交流等方面積極作為,開展并參與系列活動,致力于完善中心的運行機制,助力中墨文明交流互鑒。圍繞現代化建設、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經濟合作與文化互鑒等議題開展研討會、講座、交流互訪,團隊成員在這些活動中承擔了學術研究、政策咨詢和交流協調等多重角色。
具體而言,我們在活動中發表高質量研究成果,為中墨關系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協助策劃會議議程,以促進不同學科的深度對話,并積極推動雙方智庫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建設。此外,我們還致力于跨文化研究和政策建議的起草工作,提高學術話語權,深化兩國學術界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
展現學術自覺與合作意愿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研究中心交流活動中,中墨雙方參與度如何?
王延中:中墨雙方均表現出較高的參與度和合作意愿,學者在學術交流過程中展現出高度的學術自覺和跨文化合作意識,雙方圍繞經濟合作、社會治理、文明互鑒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并在諸多關鍵領域達成了共識。墨西哥學院及其亞非研究中心的積極推動,使得交流活動更具全球視野與專業深度,不僅深化了研究議題的系統性和針對性,而且充分展現了跨國學術合作的廣闊視野和深厚內涵。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學術交流,也為中墨兩國在更廣泛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墨學術交流中,我們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王延中:在中墨學術交流中,我們進一步展開對現代化及民族工作的比較研究,并針對當前中墨關系及中國海外投資等話題展開實地調查,訪談專家學者,形成研究報告。相關成果系統性地對比了中華文明與拉美文明的發展路徑、價值觀體系和社會結構,揭示了兩者在文化傳統、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模式上的異同。此外,我們還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文化傳播機制、跨文化傳播路徑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都對中墨交往實踐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進一步深化中墨學術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組織學術交流活動時,如何設計活動環節以促進中墨學者之間的合作?
王延中:我們始終秉持學術嚴謹性與實用性并重的原則,強調多層次、跨學科、互動式的交流模式,以確保中墨學者之間的深度合作。例如,針對中墨雙方所在機構和團隊的特色,交流活動的選題聚焦減貧脫貧、文明互鑒、民族工作和現代化展開,并在互訪過程中,為雙方學者提供實地調研、資料收集、檔案查詢等方面的便利條件,對雙方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拓展比較研究的空間。
此外,我們初步搭建了學術合作平臺,鼓勵學者間的長期互動。通過民族所主辦的英文刊物《人類學民族學國際學刊》,我們倡導學者分享研究成果,并準備聯合發表研究成果,共同申報國際科研項目,以此構建更加緊密的合作網絡。這些措施不僅確保了交流活動的延續性,也保障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續性,為兩國學者之間的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于進一步深化中墨學術合作,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您還有哪些想法?
王延中:期待未來中墨之間的研究議題更加開放、包容與前沿,在傳統的歷史、文學研究基礎上,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及國際關系等領域的研究,推動對過去與當下的深入理解。通過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推動人才培養,結合文明互鑒、公共外交和文化遺產研究,打造產學研結合的知識生產系統,并運用新媒體平臺,引導中國式現代化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敘事,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此外,要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推動多語種出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學術品牌,搭建跨文化對話平臺,并在國際會議、權威學術期刊等渠道上提升中國學者的影響力,逐步構建中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