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記者聯系上中國非洲研究院院長葉海林時,他剛結束率團訪問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的行程回國。談及此次出訪,葉海林表示,此次出訪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多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代表團首次訪問索馬里。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維護與索、埃關系,加強雙方在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訪問中,代表團還與埃塞俄比亞相關高校和智庫在聯合研究、聯合出版等議題上進行了坦誠交流并達成一致。此次出訪與相關合作的落地,是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5年多來立足建院宗旨不斷推進工作的一個縮影。
時間撥回到2019年4月9日,中國非洲研究院(以下簡稱“非洲院”)正式成立,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促進中非關系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為辦好非洲院、深化中非文明互鑒指明了前進方向,是非洲院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作為國內最大的非洲學術研究機構和高端智庫,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非洲院自成立伊始就確立了交流平臺、研究基地、人才高地、傳播窗口“四大功能”。5年多來,非洲院立足“四大功能”,聚焦人文交流與國際傳播,逐漸建立起體系化制度化的交流平臺,對非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有力支持。
搭建交流平臺 回應非洲需求
為更好發揮交流平臺作用,密切中非學術交往,非洲院創設中非文明對話大會、“三大講壇”活動、非洲留學生論壇等高端國際交流機制,與非洲各高校、智庫和科研機構開展常態化集中化交流合作。
非洲院國際交流處處長馬駿表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非文明對話大會這一由非洲院創設的標志性交流平臺。自2022年4月“首屆中非文明對話大會: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舉辦以來,該活動已舉辦三屆。在得到越來越多非洲伙伴認可的同時,活動規格也在不斷提質升級,影響力日益擴大,有力推動了中非文明交流互鑒。
在第二屆中非文明對話大會召開前,非洲院特地安排非洲學者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工作過的河北省正定縣實地調研。通過實地參觀、與當地群眾互動等方式,增強了非洲學者對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的直觀感受,使他們進一步加深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也為他們在會議研討階段的發言提供了生動素材。
非洲院注重多層次的交流平臺構建,除了與政府部門和學術機構開展互動,與青年人的同頻共振也在成為一種新趨勢。2021年10月,非洲院舉辦“首屆非洲留學生論壇:我們是中非友好的傳承者”,旨在為中非青年交流創建平臺。活動結束后,圍繞“非洲留學生眼中的新時代中國”這一主題,非洲院還向多位青年留學生征集稿件,了解他們的心聲和感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馬駿介紹,參加活動的留學生大都20來歲,正是對外界和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在征文中,留學生們以青年人的眼光和非洲人的視角記錄了自身對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觀察和感受,在實地參觀和雙向交流中深化了對中國的認知。
互動增進了解,了解帶來共識,共識創造合作。非洲院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傳播窗口作用,為講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深化中非文明互鑒進行了積極探索。非洲院創辦的系列品牌活動“三大講壇”,包括“中國講壇”“非洲講壇”和“大使講壇”,成為向世界發出中非學者共同心聲、提升中非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平臺。截至2024年12月,非洲院已成功舉辦“三大講壇”系列活動57場。談及活動主題的設定,《中國非洲學刊》編輯部主任吳傳華表示,來自非洲的學者和民眾最為關心的就是如何實現脫貧、如何實現現代化發展,這也成為活動的高頻主題和展示重點。這種雙向互動、達成共識的方式也幾乎貫穿與非洲伙伴的各項合作之中,議題的設置充分回應了非洲國家的需求,也為活動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開端。
“中國講壇”主要邀請中非學者共同講述中國故事,通過深入非洲大地,面向非洲政要、智庫學者、高校和媒體介紹中國方案與中國經驗,推進中非人文交流高質量發展。接受采訪的多位非洲院老師表示,跟隨“三大講壇”活動,他們也曾多次作為組織者、參與者或主講人到訪非洲各國,這一過程中,令人感動的故事數不勝數。
非洲院圖書信息室主任王建向記者講述了赴塞拉利昂馬可尼大學參加第十七屆中國講壇的經歷。據王建回憶,那是2023年11月的一天,當天天氣十分炎熱,但是禮堂內座無虛席,甚至過道里也站滿了人。非洲院學術交流團一進來,禮堂內瞬間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如此壯觀的場景,深深震撼了學術交流團的每一位成員,他們也切身感受到了塞拉利昂青年學子對中國客人的熱情和渴望了解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經驗的迫切心情。開場活動的舉辦,更是帶給了大家前所未有的感動。當天在現場,馬可尼大學孔子課堂的19名學生用中文演唱了周華健的《朋友》,一下子就把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王建表示,一句“朋友一生一起走”,充分反映了非洲人民對中國的認同,也道出了中塞兩國人民深厚的傳統友誼。
聚焦科研主業 深耕研究特色
在談及科研工作時,葉海林表示,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非洲的良好對接,推動雙方從彼此的發展中汲取力量和經驗,正是當前和下一階段開展工作的重點推進內容。2024年12月26日,非洲院召開“中國式現代化與非洲:互鑒與對接”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深入探討了中國與非洲在攜手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合作方向與潛力。這是非洲院聚焦科研工作、推動中非互學互鑒的階段性成果。
據非洲院科研處副處長馬學清介紹,非洲院作為高端智庫,科研既是主職主業,更是立身之本。自成立以來,非洲院圍繞“四大功能”定位,聚焦科研主業,總計出版中外文專著27本(套)、中外文論文集18本(套)、中外文智庫報告61本(套)、學術譯叢25本,非洲研究年鑒2本、中東和非洲發展報告10本,多項成果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獎勵甚至國家級榮譽。
非洲院與成立于1961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為“一個單位,兩塊牌子”,西亞非洲研究所系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創建,研究領域包括中東和非洲的71個國家和地區,長期以該地區和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為研究重點,學術積淀深厚。馬學清表示,非洲院成立以來,在繼承原有學術傳統的基礎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聚焦對非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開展理論闡釋宣傳工作,申報立項了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招標課題“非洲通史(多卷本)”、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非現代文明建設”,先后編纂完成《習近平論非洲》,組織出版《新時代中國與非洲系列叢書》(首批中英文8本),致力于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王建表示,與國內其他機構相比,非洲院的工作重點和研究重心主要圍繞中非學術交流合作以及習近平文明觀、習近平發展觀等思想理念的傳播。近年來,依托相關交流機制,傳播成效顯著,不僅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非洲得到廣泛傳播,而且引發了非洲政要和智庫、高校學者的極大興趣與認同,通過生動的經驗分享和案例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深入人心,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也日益扎實。
為發揚學術研究特色,圍繞“三大體系”建設,非洲院聚焦非洲問題研究,大力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在具體工作中,非洲院多措并舉,通過開展中非合作研究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和院重大創新項目立項、擴充非洲院文庫等方式,逐漸構建起立體化、多層次的研究結構,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非洲研究自主知識體系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立足中國社會科學院多學科綜合優勢和豐富的學者資源,非洲院創新性開展了中非合作研究課題。“目前,這一合作研究模式已成為非洲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的重要平臺。”馬學清向記者介紹,該研究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實行中非雙主持人制,鼓勵中非學者開展面對面的思想交流,從而匯聚雙方共識,激發深層互動。
5年多來,該項目吸引了院內各個學科片的領軍學者加入,院內20多個研究所的專家學者與來自19個非洲國家50余所大學和智庫的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組建40余個課題組,研究議題涵蓋非洲可持續發展研究、“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非合作、非洲國家數字經濟發展、非洲大陸自貿區協定下的中非數字貿易合作研究、中非數字治理比較研究、“一帶一路”在非傳播十年的輿情研究等多個領域。通過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該合作項目為中非學者搭建了深入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有效地匯聚了中非學術智庫資源。
為進一步反映國內非洲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學科動態,2019年4月,由非洲院主辦的《中國非洲學刊》正式創刊。吳傳華表示,《中國非洲學刊》目前已成為國內非洲研究領域較為知名的刊物。在策劃選題時,非洲院重點關注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等核心議題,為推動非洲學界對新時代中國發展成就的關注和研究,期刊多次向非洲知名學者約稿,約稿對象包括非洲社會科學理事會前副會長、喀麥隆雅溫得第一大學教授恩科洛·福埃和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彼得·卡戈萬加等一批非洲知名學者,相關稿件也受到國內同行的一致好評,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為集中展示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非洲院精心打造了“中國非洲研究院文庫”這一主要展示平臺,該文庫包括學術專著、學術譯叢、智庫報告、研究論叢、中國非洲研究年鑒五大系列圖書。馬學清表示,5年多來,該系列文庫從無到有,成果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多項成果獲評我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和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學術成果的積累為對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實踐探索中,非洲院依托科研成果,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融合發展,逐漸形成自身的資政特色。5年多來,非洲院共上報內參信息458篇,獲得院信息報送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完成多項國家高端智庫交辦任務,在推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取得新進展的同時,有力配合了國家對非工作和外交大局。
理論反哺實踐 助力中非合作
隨著基礎研究的不斷推進,以中國學者視角打造一部扎實厚重、經得起考驗的非洲通史的條件也日益成熟。2021年10月,非洲院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招標項目“非洲通史(多卷本)”。該課題匯聚了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榮休教授李安山等一批國內非洲研究界頂尖學者,集中體現了中國學者對非洲歷史發展的解讀與認知,豐富了國際學界對非洲歷史書寫與研究的多元視角。
為進一步加強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為構筑高水平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非洲院還創立了中非歷史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一國際學術交流平臺。2021年12月和2023年5月,非洲院先后舉辦了“構建和書寫中非命運共同體——通史編纂與中非歷史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非文明和諧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非文明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非歷史學家齊聚一堂,重點圍繞通史的編纂工作、中非文明比較研究、如何推動中非文明交流互鑒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特別是在中非文明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部分核心成員、《非洲通史(多卷本)》部分成員,以及來自喀麥隆、埃及、肯尼亞、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坦桑尼亞等國的專家學者共計80余人出席研討會。會議從全球視野出發,立足大歷史觀和整體觀,將中華文明和非洲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發展史的整體中考察,強調基于“歷史—當代—未來”的相通性對中華文明和非洲文明開展研究,有力推動了《非洲通史(多卷本)》和《(新編)中國通史》的編纂工作。
學術交流是理論濃縮后的分享。為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以真實、生動的案例帶給非洲朋友更加感性的認識,非洲院于2019年至2024年先后精心策劃“非洲學者中國行”和“非洲大使中國行”系列活動,邀請非洲駐華使節和非洲學者代表到訪延安、西柏坡、正定、福州和寧德等地開展實地調研,深入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與發展。馬駿表示,該活動作為系列活動已舉辦多次,參加活動的非洲駐華使節和非洲學者都表示從調研活動中獲益良多。通過調研,他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和了解,也對非洲國家如何借鑒中國經驗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耳聞不如目見之,目見不如足踐之。這種雙向的互動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就從單一的文字和圖片轉化為鮮活的笑容與富足的生活,其背后的故事也愈發得到非洲朋友的理解和共情。王建表示,越來越多的非洲學者在目睹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并了解其背后發展的曲折歷程后,通過在非洲、歐洲等地的媒體和期刊平臺撰寫文章、發表評論的方式,以他們的獨有視角講述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就和故事,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出“全球南方”聲音。
面向新時代的中非合作,作為學術機構和高端智庫,非洲院應該發揮什么樣的價值和作用?又該如何在國內非洲研究中彰顯自身研究特色,更好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和對非工作?在談到這些問題時,葉海林非常鄭重。他表示,辦好非洲院是黨中央交辦給社科院的重大任務,非洲院絕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要總結現有經驗,優化調整工作機制,明確政治導向和科研主線,為下一步的發展謀劃未來。
高質量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科研機構的安身立命之本。葉海林說,依托中國社科院這一平臺,非洲院已經積累了豐厚的學術資源和科研優勢,作為國家隊,更應該充分盤活既有資源,引領國內的非洲研究和西亞研究。葉海林表示,下一步,非洲院將持續匯聚科研成果,形成科研集群,形成獨具特色的科研優勢和科研風格,以扎實的理論儲備為開展長期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政策研究奠定基礎。
“立足國內,非洲院要為構建學術共同體而持續努力;面向國際,則要重點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在談及未來的發展定位時,葉海林的思路非常清晰。
發出中國聲音,關鍵在于與非洲同仁攜手,用好學術交流和媒體平臺,廣泛爭取理解認同,共同建設國際學術共同體。在葉海林看來,目前非洲院已經形成常規化、機制化的國際傳播平臺。接下來,首先要對現有國際傳播話語和學術傳播機制進行效果評估,總結形成工作經驗,以問題為導向確立發展方向。
依托現有平臺,又該如何創新國際傳播路徑和方法?對此,葉海林也有了較為成熟的設想。他說:“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于傳播載體、傳播網絡和傳播機制的三位一體建設,通過拓展國際合作網絡,建立更為高效精準的信息傳播機制,從而推動高質量國際傳播。這也是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智庫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有工作都需要以完善的人才隊伍建設和強有力的工作體制機制作為保障。葉海林表示,一方面,非洲院將全面調整體制機制,發揮引領作用,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員的科研潛力;另一方面,則是以實際工作為導向,針對性地培養既懂理論又懂方法,兼具國際傳播和區域國別研究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工作長足發展。立足現有工作成效,依托我院提供的學術和資源支持,非洲院將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
(本版圖片均為中國非洲研究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