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29日,第十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會議主題為“變化世界中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共謀發展、共話未來”。來自中東歐國家和比利時、德國、塞浦路斯、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國家的前政要、智庫學者、駐華使節圍繞會議主題展開研討。現將部分外方參會代表發言主要內容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匈牙利總理政治政策主任 歐爾班·鮑拉日:
整個歐洲將從中歐合作中受益
鮑拉日談了當今歐洲面臨的經濟、政治挑戰。他說,盡管中國依然保持樂觀和信心,但歐洲卻籠罩在不確定性之中,面臨移民問題、能源危機及政治危機等多重挑戰。地緣政治和經濟變革正在重塑世界格局,西方統治力在下降,東西方權力對比在發生改變。他批評了地緣政治碎片化和政策去風險化的趨勢,認為這會導致風險上升,減緩全球經濟增長。同時,鮑拉日提到了“匈牙利互聯互通戰略”,并呼吁各國基于經濟利益而非意識形態制定外交政策,確保政治穩定、內外安全,并追求和平。鮑拉日也表達了對中歐合作的積極態度。他評論說,中歐關系被當作地緣政治對抗中的“人質”,但匈牙利從中看到了更多的機遇而不是風險,我們也敦促其他中東歐國家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
黑山議會前議長 達爾科·帕約維奇: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潛力巨大
帕約維奇強調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深化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與歐洲以及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帕約維奇以黑山為例,詳細闡述了中國與黑山在基礎設施投資、文化交流、免簽證待遇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他提到,黑山贊賞中國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并強調這些投資不僅推動了黑山的經濟發展,也加強了與歐盟市場的互聯互通。此外,帕約維奇還談到了黑山加入歐盟的進程,并表示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歐盟的合作。
希臘前駐華大使 萊歐納多·羅卡納斯:
中歐需攜手應對挑戰
羅卡納斯強調了中歐關系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他說:“我們面臨技術創新、經濟轉型、綠色轉型、地緣政治等多重挑戰,而中歐關系的未來需要一個新的全面戰略,這是和所有戰略伙伴加強合作的基礎。”羅卡納斯提到了中歐關系的未來,認為需要一個新的全面戰略來指導雙方的合作,這個戰略應該基于共同利益、互補利益,并且是積極、平衡、互利和務實的。他特別以希臘和中國在比雷埃夫斯港項目上的成功合作為例,認為這是國際合作的樣板。
塞爾維亞國際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 布拉尼斯拉夫·喬爾杰維奇:
塞中全面合作是和平共處原則的高度體現
喬爾杰維奇高度贊賞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說,世界正處在動蕩邊緣,軍事沖突此起彼伏,人類比以往更加需要和平與發展,和平共處原則的重要性更加彰顯。喬爾杰維奇詳細回顧了塞爾維亞與中國過去十年間在各個領域的長足發展。他提到,塞爾維亞與中國正在深化和提升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新時代塞中命運共同體。喬爾杰維奇表達了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的信心,認為這種合作模式可以為參與國家帶來發展機遇,并鼓勵其他國家擴大與中國的合作。
克羅地亞地緣經濟論壇主席 亞斯納·普列夫尼克:
擴大合作議程 聚焦高質量發展
普列夫尼克分析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面臨的外部環境。她說,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面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以及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世界秩序動蕩等挑戰。這些挑戰使得合作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但合作雙方需要堅定信心,共同應對。普列夫尼克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近年來取得良好發展勢頭,未來雙方應進一步擴大合作議程,聚焦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氣候保護和數字網絡空間方面加大合作力度。通過緊密合作,中國以及中東歐國家不僅能夠實現自身振興,還能夠為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布加勒斯特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丹·敦加丘:
歐洲戰略自主面臨挑戰
敦加丘從中東歐視角出發,強調了歐洲面臨的復雜多元局面及美國大選對歐洲政策制定的重大影響。他評論說,美國大選及特朗普政府上臺將對歐洲政策產生深遠影響,歐洲需要重新定位。面對未知的政策環境,特朗普時代將成為檢驗歐洲是否真正實現戰略自主的試金石。敦加丘指出,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歐洲需要采取新的應對措施,并面臨著戰略自主或成為美國跟隨者的選擇。
捷克前總理 伊日·帕魯貝克:
加強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以應對全球秩序變革
帕魯貝克分析了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的變遷以及新經濟體的崛起歷程。他說,當前,全球秩序正經歷深刻變革,昔日的單極世界格局已被打破,全球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再獨一無二。我們目睹了新興經濟體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些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印尼等眾多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驚人,展現出蓬勃的活力與無限的潛力。帕魯貝克關注到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指出這可能會導致世界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加劇。同時,他贊揚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認為“這是一個能夠造福很多國家的偉大項目”。帕魯貝克還表達了對中歐之間貿易關系的擔憂,并希望中歐之間不要出現更多的貿易關稅壁壘。他強調,在全球秩序變革的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意大利眾議院前議長 艾琳·皮維蒂:
通過多邊主義平臺共同應對
人工智能發展挑戰
皮維蒂分析了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她表示,目前對于人工智能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跨文化及多層次聯系的探索仍然不夠,同時人工智能在不同國家間的適用性和文化差異性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要素,但發展中國家在數據開發方面存在顯著不足。皮維蒂說:“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及工程應用的快速發展,我認為我們需要有所作為。”她呼吁各國通過多邊主義平臺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挑戰。
塞浦路斯歐洲大學前校長 科斯塔斯·古利亞莫斯:
踐行中國倡議
共筑和諧世界新愿景
古利亞莫斯認為,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當前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他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進行平等對話的重要性,并呼吁歐洲應重新制定戰略,將中國視為可信的合作伙伴,在科研、藝術、教育、人文等領域開展全面交流。古利亞莫斯表示,在世界充滿波動和不確定性的當下,各國應攜手共進,共同應對挑戰,共同構筑和諧世界的新愿景。
華沙大學教授 博格丹·戈拉爾奇克:
解放思想以應對全球結構性變革
戈拉爾奇克就全球面臨的結構性變革發表觀點。他認為,當前,全球出現了結構性變革的壓力,過去30年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增長和市場繁榮已成過往,取而代之的是去全球化、去穩定性、碎片化、保護主義及孤立主義等新趨勢。舊的世界秩序已終結,新秩序尚未成形,全球面臨動蕩和不可預測性。他呼吁各國解放思想,以更加開放和活躍的思維面對新舊世界秩序交替的挑戰,如此才能成功應對新時代的全球變革。
西班牙列羅基金會主席 路易斯·卡薩蘇斯·拉托雷:
謙遜是開展國際合作的緩沖劑
卡薩蘇斯談到了謙遜美德與國際合作的關系。他認為,在推動人文交流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人的復雜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謙遜美德。這在合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避免人際關系被破壞,維護受助者的尊嚴。卡薩蘇斯介紹了謙遜美德在不同文化中的體現,認為在團隊管理中,謙遜的領導往往能夠帶來積極影響,特別是在面對負面事件時,領導人的謙遜態度有助于迅速調整團隊關系,避免更大的損失。
羅馬尼亞前副總理 阿德里安·塞維林: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需加強溝通與協調
塞維林闡釋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對于歐盟及中東歐國家的深刻意義。他說,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政策并非旨在制造歐洲內部分裂或劃分陣營,相反,中國政策的目的是進一步強化歐盟作用,并增強中東歐各國的經濟穩定性。同時,塞維林也坦誠地指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面臨的挑戰,包括價值觀差異、美國對部分中東歐國家施加的影響以及經濟保護主義的再度興起。塞維林呼吁,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應積極利用多邊主義平臺,推動雙方貿易、經濟、人文交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和包容性增長。
阿爾巴尼亞外交部前部長 阿里安·斯塔羅瓦: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帶來發展機遇
斯塔羅瓦闡述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開展合作的重要意義。他表示,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不僅有助于促進世界經濟繁榮,更能夠增進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為人類社會的穩定與和平貢獻力量。斯塔羅瓦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東歐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促進了東西方交流,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圖景。他指出,盡管存在地緣政治競爭和關切,但中國始終秉持互利共贏的原則,無意干涉他國內政,致力于推動全球和平與穩定。
波蘭安全與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 斯瓦沃米爾·馬伊曼:
中國式現代化開拓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前景
馬伊曼談到了中國式現代化對全球及中東歐地區的影響。他說,中國式現代化以其獨特的道路和戰略,正在引領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馬伊曼就中國式現代化對中東歐地區的潛在影響提出了多個問題,包括中國對中東歐國家邊緣化的改善,以及中國如何在中東歐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他希望中國能夠制定更加個性化的政策,以應對中東歐地區的碎片化現狀,并期待在未來改善雙邊關系中的動力缺失和公眾漠視現象。
薩班哲大學伊斯坦布爾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 海因里希·克雷夫特:
中匈投資貿易合作未來可期
克雷夫特分析了中國在匈牙利的投資現狀。他談到,中國近年來在匈牙利的投資顯著增長,特別是在2022年后,中國的FDI(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成為匈牙利2023年的最大投資國。克雷夫特還探討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他表示,對于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歐盟應達成一致,不施加更高關稅,向世界傳遞正確信號。各國應加強合作,一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推動全球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比利時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項目主任 斯文·比斯科普:
多邊主義是全球治理的民主基礎
比斯科普從宏觀角度討論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的關系。他說,當前全球政治正回歸多極化狀態,大國間的競爭與合作、對抗與妥協成為常態,而中歐及中國與中東歐的關系也在此背景下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務實的精神與共同的規則對于維護多極世界的穩定至關重要。比斯科普還探討了俄烏沖突對中歐關系的影響,以及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此外,比斯科普還批評了一些國際機構在解決全球問題時的無力與空談,強調多邊主義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呼吁排除單邊主義政治力量的干擾,加強全球治理的民主基礎。